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8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1394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139篇
综合类   2754篇
基础理论   434篇
污染及防治   616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规模猪场沼液沉淀池底泥中磷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规模猪场污染物排放定位监测点为依托,利用SMT法系统研究二级串联沉淀池0~10和10~20 cm深度底泥中总(TP)、无机(IP)、有机(OP)、NaOH提取态(NaOH-P)和HCl提取态(HCl-P)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发现,0~10 cm深度底泥中各形态含量均高于10~20 cm深度底泥,且沉淀池I沉淀池Ⅱ。在沉淀池I的底泥中,各形态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HCl-P、NaOH-P和OP。在沉淀池Ⅱ的底泥中,各形态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OP、NaOH-P和HCl-P。HCl-P(惰性)占比均表现为0~10 cm深度高于10~20 cm深度,沉淀池I沉淀池Ⅱ,说明更深层底泥和二级沉淀池底泥中的活性更高。该研究可为提高沼液贮存池底泥中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2.
采用交替厌氧/缺氧/好氧运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通过梯度投加电子受体NO_3~-,考察长期缺氧吸驯化下强化生物除(EBPR)系统的性能及除方式的转化。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300~450mg/L、PO_4~(3-)(以P计,下同)和氨氮分别为8、14mg/L时,驯化期间TN去除率均保持在75%以上,长期缺氧吸驯化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没有影响。硝态氮投加量为5mg/L时,EBPR系统因电子受体投加不足除性能迅速恶化,增加硝态氮投加量至10mg/L,经过近30d的恢复,缺氧吸率最高可达97.67%,进一步提高硝态氮投加量至15mg/L,系统内硝态氮的积累导致缺氧吸率下降。污泥吸小试结果表明,经缺氧吸驯化后,即使除性能欠佳的低浓度电子受体系统污泥也具有良好的反硝化吸能力,可见经NO_3~-长期驯化的缺氧吸系统有利于筛选以NO_3~-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菌。  相似文献   
163.
为研究吸附剂对正态酸盐、非正态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正态酸盐和非正态酸盐混合体系下的竞争吸附行为,制备出3种改性蒙脱石SWy-焙烧、SWy-Al、SWy-Fe,将其分别用于对不同形态的酸盐吸附实验中。结果表明,制备的3种改性蒙脱石对的吸附效果均有所提升。SWy-Fe的吸附效果最佳,对正态酸盐和非正态酸盐4 h吸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6.1%和55.3%,实验结果符合Ho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根据Langmuir吸附热力学方程,对正态酸盐和非正态酸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9 mg·g~(-1)和18.8 mg·g~(-1)。此外,在初始总浓度高于3.0 mg·L~(-1)的条件下,正态酸盐和非正态酸盐混合体系中的非正态酸盐吸附量显著高于正态酸盐,二者单位平衡吸附量之比为2.9∶1.0。改性蒙脱石对正态酸盐和非正态酸盐的吸附结果均表现为吸附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颗粒内扩散等多种过程的综合作用,可交换阳离子Ca~(2+)/Fe~(3+)/Al~(3+)的引入通过吸附络合作用提高了蒙脱石对酸盐的吸附能力。在初始总浓度高于3.0 mg·L~(-1)的条件下,正态酸盐和非正态酸盐混合体系存在吸附竞争现象,这为实际处理含废水吸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4.
周丛生物在稻田土-水界面上广泛存在,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土壤养分转化,但其生物质的腐烂分解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铁和耦合关系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开展微宇宙实验向水稻土中添加不同量的周丛生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FT-ICR MS)表征DOM分子组成,分析周丛生物腐解对水稻土DOM组分、Fe2+含量、氧化铁活化度(Feo/Fed)、不同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丛生物的腐解显著提高土壤DOM含量,改变DOM不同组分占比,其中,单宁类物质相对丰度增加1.97%~9.74%。同时,土壤Fe2+含量显著增加,Feo/Fed升高,土壤还原性增强。此外,土壤无机含量增加,其中,酸铁盐(Fe-P)变化幅度最大,土壤的有效性增加。周丛生物腐解改变土壤DOM组分和铁形态,而DOM中单宁类物质等惰性组分可以通过影响矿物对的吸附来影响的有效性。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添加周丛生物腐解处理与对照之间DOM含量、单宁类物质相对丰度、酸铝...  相似文献   
165.
是引起地表水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高效低成本的吸附材料是去除废水中的关键所在.基于此,采用共沉淀法制得镧、锆改性的油菜秆(La-BC、Zr-BC)和菱角壳(La-TN、Zr-TN),探究了其对模拟废水中的吸附去除;分别考察了在改性材料不同投加量、溶液pH、的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对吸附特征的影响.F...  相似文献   
166.
三峡水库典型支流磷素赋存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2018年三峡水库低水位期(6月)、蓄水期(9月)和高水位期(12月)对库区内的典型一级支流——香溪河与神农溪回水区水质、水动力及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三峡水库内的典型支流在水库不同调度期时水体中素的存在形态及成因.结果表明,香溪河与神农溪库湾水体总(TP)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49~0.168m...  相似文献   
167.
长江河口硅和磷生源要素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近年来长江河口区域内大通水文站的记录和近期在长江入海河口区上海段多个采样点的生源要素质量浓度实测数据,比较水中可溶性硅酸盐和酸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在长江入海河口区水中硅和元素含量的主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水中的硅酸盐和酸盐从长江入海河口进入大海的过程中,其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它们在长江入海河口的多年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长江入海河口区域上游的酸盐质量浓度升高幅度较大,而硅酸盐变化不大,硅酸盐、酸盐质量浓度在长江河口区进入海洋的过程中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68.
长江流域点源氮磷营养盐的排放、模型及预测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通过分析1985~2003年长江流域向河口/东海排放的点源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长江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并预测2020年长江流域点源氮排放情况.模型基于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氮排放量、以及污水处理率等因子,在99%的置信度上,氮模型的方差解释量分别达到92.3%及93.2%.基于此模型预测2020年长江流域点源氮排放量将达到(95 9±6 6)×104t,点源排放量达到(12.3±0.6)×104t.此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点源营养盐通量仍然是长江输送营养盐总量的主要部分,是影响河口/近海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9.
为了提高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效果,结合某污水处理厂3年的运行实践,讨论了该工艺的处理效果,生物脱氮除原理及影响出水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将DO控制在0.3~0.7 mg/L范围内,能够使出水中的TN浓度低于20 mg/L;在氧化沟中发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SND)对总氮的去除的贡献占总系统脱氮的66%;该系统剩余污泥的含率为3.0%,生物细胞中平均含量可达细胞干重的4.2%;总去除率与污泥龄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加大污泥排放量可以提高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0.
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利用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沙洲沉积物中总的含量为437.6~1103.7μg·g-1,其中79.5%以无机的形式存在,而无机中以碎屑态灰石为主;有机约占总的20.5%.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潜在的生物有效性主要包括弱吸附态、铁结合态和有机等3种赋存形态,而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含量较少,约为60.5~510.9μg·g-1,平均仅占沉积物总的28.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