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77篇
安全科学   17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1059篇
基础理论   340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国家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基准比较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颁布了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标准及基准背景技术文件,为发展中国家启动标准制订和开展基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参考.然而,由于各国在环境立法框架、基准推导过程、环境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人群生活方式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基准名称、基准功能、保护受体以及基准取值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在综述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基准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场地土壤环境基准的名称、功能及基准值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暴露情景和暴露途径设定、致癌物可接受风险水平选择以及人体暴露参数确定等4个方面,对不同国家制定场地土壤环境基准的关键技术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了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区域差异制定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的对策与方略,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制定场地土壤环境基准和标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82.
该研究选取于田绿洲为研究区,运用遥感技术,采用能表示地表能量的指标——地表温度来研究绿洲能量,分析和探讨新疆于田绿洲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具体研究内容:(1)将Landsat 8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运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收集并结合研究区气象数据计算关键参数:亮度温度、大气透过率、地表比辐射率,最后采用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2)计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并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R~2=0.979 2;(3)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区的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得出研究区地表温度呈现出沿绿洲中心逐渐向四周增高的环状分布,地表温度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水体(18.02℃)、耕地(24.23℃)、林草地(26.3℃)、盐渍地(35.34℃)、其他(37.87℃)、沙漠(39.64℃)。  相似文献   
83.
锑对土壤跳虫(Folsomia candida)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Sb(锑)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对比不同类型土壤中Sb毒性的差异,选取死亡率、逃避率、繁殖数三组个体水平的评价指标研究了3种典型土壤(海伦黑土、祁阳红壤、北京潮土)中外源添加Sb对模式生物——跳虫(Folsomia candida)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基于实测w(Sb)求得的上述3种土壤中Sb影响跳虫逃避的2 d-EC50(EC50为半数效应浓度)分别为298、>431[高于土壤中最高w(Sb)]和132 mg/kg;影响跳虫死亡的7 d-LC50(LC50为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 352、4 007、2 105 mg/kg;影响跳虫死亡的28 d-LC50分别为2 271、1 865、703 mg/kg,影响跳虫繁殖的28 d-EC50分别为1 799、1 323、307 mg/kg.由上述毒性阈值大小可知,跳虫逃避率的敏感性高于死亡率和繁殖数的敏感性,不同土壤中Sb对跳虫的毒性大小具有显著差异,北京潮土中Sb对跳虫的毒性与海伦黑土、祁阳红壤相比最大差别接近6倍,表明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Sb生态毒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但基于w(Sb水提)求得的上述3种土壤中Sb的毒性阈值差异减小,说明水提态Sb与其毒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较好地解释不同土壤间Sb毒性的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我国土壤中Sb的毒性预测模型及制订Sb的质量标准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4):288-295
在江西省钨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江西钨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岩体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等钨矿床,分别论述各类型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各类型钨矿床找矿方向并预测其资源潜力。共圈定钨成矿远景区13处,运用含矿地质体体积法预测全省各类型钨矿资源潜力,分别为:岩浆热液石英脉型500万吨、岩体型200万吨、斑岩型约16万吨、矽卡岩型350万吨、云英岩型约50万吨。指出江西钨矿的找矿重点,一是赣北地区钨矿成矿规律研究,提出找矿模型;二是加强深部找矿理论研究,寻找隐伏矿床;三是深入其它类型钨矿(除石英脉型)研究,特别是最具找矿潜力的大湖塘式岩体——石英脉复合型钨矿和朱溪式矽卡岩型钨铜矿,可作为该区下一步找矿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5.
王昌江  施成晓  冯帆  陈婷  张磊  吕晓康  吴伟  廖允成 《环境科学》2016,37(11):4437-4445
为探明不同宽度沟垄集雨种植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水热因子的响应机制,对比研究了沟垄比分别为20 cm∶40 cm(P40)、30 cm∶30 cm(P30)、40 cm∶20 cm(P20)的沟垄集雨种植和平作种植(CP)下冬小麦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在越冬期最低,返青期开始升高,扬花期前后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沟垄集雨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P40P30P20,垄宽增加使呼吸速率提高1.2%~18.4%;苗期和越冬期,沟垄集雨种植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P40P30P20CP,其中苗期3个沟垄集雨处理均显著高于CP(P0.05),越冬期P40处理显著高于CP;苗期和越冬期沟垄集雨种植提高了土壤温度,拔节期至成熟期CP土壤温度高于沟垄集雨处理;沟垄集雨种植能有效蓄水保墒,随着垄宽的增加集雨效果越好,苗期至拔节期降雨稀少,7.6 cm和12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P40P30P20CP.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与温度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P40和P30的土壤呼吸与水分的相关系数小于P20和CP;水热双因子二次方程模型能解释呼吸变化的61.7%~74.1%,温度指数模型能解释50.3%~68.2%.本研究结果为沟垄集雨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中国国道和省道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王人洁  王堃  张帆  高佳佳  李悦  岳涛 《环境科学》2017,38(9):3553-3560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之一.现有的机动车排放研究多关注城市内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针对城市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较少.我国城市间交通道路主要包括国道和省道,截止至2015年我国国道里程18.53万km、省道里程32.97万km,约占全国等级公路总里程的13%,因此开展我国国道和省道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全国国道和省道交通监测站的年均监测数据,采用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中的指导方法,计算了2015年我国国道和省道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了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国道和省道公路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_x)、颗粒物(PM)和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5%、27.9%、14.4%和7.7%;不同车型对国道和省道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分担率不同,其中大货车是NO_x、PM_(10)、PM_(2.5)的主要来源,摩托车是CO和HC的主要来源;不同道路类型中各车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担率也不同,如高速路上大货车是NO_x、PM_(10)和PM_(2.5)的主要来源,普通道路上大客车和大货车是NO_x、PM_(10)和PM_(2.5)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7.
试验针对石化污泥生物堆肥,开展了五种不同物料配比和是否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物料中石化污泥配比的提高,堆肥的含水率增大,种植青梗菜的平均单株株高、株重减小,单位面积产量也降低。堆肥物料配比相同的处理Ⅱ与处理Ⅴ对比发现,堆肥处理过程中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Ⅴ的青梗菜的平均单株株高、株重、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Ⅱ,甚至低于石化污泥配比为100%并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Ⅳ,试验表明,堆肥过程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其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石化污泥生物堆肥的堆体温度,缩短堆肥周期,而且可提高堆肥在农业种植应用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soil degradation after the conversion of native forests to exotic Eucalyptus plantation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long-term impacts of short-rotation forestry practice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The impacts of Eucalyptus successive rotation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bundances, composition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native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and adjacent 1st, 2nd, 3rd, 4th gener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s. The conversion from P. massoniana to Eucalyptus plantation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ize and enzyme activities, and increased microbial physiological stress. However, the PLFA abundances formed "U" shaped quadratic functions with Eucalyptus plantation age. Alternatively, physiological stress biomarkers, the ratios of monounsaturated to 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Gram+ to Gram- bacteria, formed "∩" shaped quadratic functions, and the ratio of cy17:0 to 16: 1ω7c decreased with plantation age. The activities of phenol oxidase, peroxid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increased with Eucalyptus plantation age, while the cellobiobydrolase activity formed "U" shaped quadratic functions. Soil N:P, alkaline hydrolytic nitroge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understory cover largely explained the variation in PLFA profiles while soil N:P, alkaline hydrolytic nitrogen, and understory cover explained most of the variability in enzyme activity. In conclusion, soil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under Eucalyptus plantations were strongly impacted by plantation age. Most of the chang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altered soil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understory cover associated with successive planting of Eucalyptu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lantation age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plantation convers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disturbance for planta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89.
精粹     
所有的制造商都强调,要想种植出健康、高产的小麦作物,需要一定的技能和辛勤的工作。优质、耐旱、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对于高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大自然的温度和降水不会对这类品种的作物造成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90.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300500℃温度下热裂解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的方法,以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元素组成为主要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裂解温度、不同保留时间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生物炭红外光谱图结果显示,生物质原材料经过裂解炭化过程,原材料分子结构中所含醚键(C-O-C)、羰基(C=O)等基团消失。随着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炭中甲基(-CH3)和亚甲基(-CH2)也逐渐消失,而芳环结构增加,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强。延长生物炭制备过程中的保留时间亦有相同结果。生物炭元素组成的结果显示,裂解温度升高及保留时间延长均能使生物炭的H/C比下降,同时裂解温度对生物炭H/C的影响更加显著。相比水稻秸秆生物炭,玉米秸秆生物炭的芳环骨架更加明显,芳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