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336篇
基础理论   208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301.
洞庭平原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褐家鼠是洞庭平原稻作区的主要害鼠之一,在房舍区数量动态复杂,季节消长基本上属春冬双峰型,在农田区数量季节消长为夏秋双峰型。褐家鼠总雌性比为52.0%,全年繁殖.3~10月为繁殖盛期,盛期平均怀孕率为34.91±8.69%,平均胎仔数为8.2±l.0,4、7、9月出现怀孕高峰,11月至翌年2月为繁殖低潮期。褐家鼠在洞庭平原70年代数量较低,80年代初暴发成灾,80年代后期数量有逐步下降趋势。针对种群特征,提出了控制褐家鼠种群数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2.
白鱀豚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及保护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种群衰减速度加快。1986年种群数量不足300头;1991年发现又有减少。致危原因是:受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影响,受裁弯工程影响,受江湖阻隔、江水污染、航船噪声、食物鱼减少等因素影响,白豚栖息活动的缓回水区环境恶化,严重干扰了白 豚的生存和繁衍。抢救白 豚首先要保护好白 豚赖以生存的缓回水区,减少意外死亡。继而活捕白 豚,将部分个体从长江干流移入人工饲养池、半自然水域或自然水域内进行养护繁殖,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保护效能。  相似文献   
303.
蒋劲松 《绿叶》2014,(2):45-48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对动物的态度是人对自然态度的一个缩影。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强化,我们不仅需要整合各界动物保护力量,更需要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以及我们为什么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304.
正青海果洛州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地区,历史上拥有广袤的草场。20世纪80年代,玛多县是全国有名的首富县,牧民们家家牛马成群。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禁牧后,草场反而萎缩。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认为,牧草天生就是供牛羊享受的。牛羊吃草对草有刺激作用,属于协同进化。牛羊对草场的适度踩踏则控制着一些草原动物如鼠兔、草原鼠的种群数量,减少对草场的破坏,它们的粪便更持续地为草场提供天然养分。它们的适量  相似文献   
305.
为削减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耐药基因(ARGs),以无蚯蚓组为对照,采用叠氮溴化丙锭对蚯蚓堆肥样品进行预处理,探究蚯蚓对污泥中活微生物种群及其ARGs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蚯蚓堆肥产物中有机物矿化度与降解量分别显著提升82.5%与5.2%(P<0.05).并且接种蚯蚓使其产物中放线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了65.6%(P<0.05),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分别显著降低了74.7%和34.6%(P<0.05).相较于对照组,蚯蚓堆肥致使sul1、sul2、ermF和tetM基因丰度分别显著减少了66.5%、82.8%、72.8%和77.6%(P<0.05),但ermB的丰度显著增加了5.7倍(P<0.05).蚯蚓堆肥产物中intI1基因丰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67.2%(P<0.05),蚯蚓处理后ARGs总绝对丰度为4.19×1013copies/g,ARGs总去除率为82.6%,比对照组高45.4%.研究表明,蚯蚓可通过改变活细菌种群结构,减少ARGs潜在活体宿主的丰度,进而降低其传播扩散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06.
黄水作为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大量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对比研究了黄水和传统碳源(乙醇、乙酸钠)为外碳源时的反硝化效果,并通过16S rRNA分析了不同碳源系统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黄水系统的反硝化速率为6.49 mg/(g·h),反硝化脱氮效果与传统碳源相差不大。反硝化过程中各碳源系统亚硝酸盐氮均出现短暂积累,黄水系统最大亚硝酸盐氮积累率最低。碳源对系统微生物种群结构有一定影响,乙酸钠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有所上升。相比于乙酸钠系统,黄水和乙醇系统在门水平上的种群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两个系统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厚壁菌门(Firmicutes)均明显下降;乙酸钠系统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307.
疏勒河中下游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在疏勒河中下游天然胡杨林区设置7个样方6.852 4 hm2,采用相邻格子法和动态数量值,分析胡杨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中下游及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显著。中游幼苗缺失,幼树不多,中树最多,占总数的72.15%,大树较多,老树甚少,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型,林分年轻、稠密、高大,每公顷胡杨总数是下游的13.45倍。下游幼苗缺失,幼树极少,中树较多,大树最多,大、老树占总数的62.54%,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林分偏老,稀疏、矮小。中下游均为衰退种群。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型,为下降种群;且存活率幼、中树高于大、老树,中游明显高于下游。种群数量动态计算表明,幼、中树动态量值为负值,大树、老树为正值,但胡杨总体表现为衰退的结构动态关系。总之,研究区胡杨未来因幼苗缺乏而趋于衰退演替,且下游衰退演替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308.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是著名的传统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受过度采摘和毁林开荒等不科学利用方式的影响,野生五味子资源急剧恶化. 沿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山脉调查了17个野生五味子种群,分析了种群特征、环境因子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①五味子果实质量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基径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种群密度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五味子果实质量、基径和种群密度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②五味子果实千粒质量和基径平均值分别为(69.05±12.80) g和(0.61±0.13)cm,种群密度大,约50%五味子种群密度达到4级(>1.5~2.0株/m2). ③五味子野生种群采样点的土壤pH(5.34~6.98)呈酸性;w(SOC)(SOC为土壤有机碳)在4.42%~18.47%之间,差异较大;w(TN)、w(TK)和w(TP)平均值分别为0.72%±0.28%、1.74%±0.31%和0.10%±0.03%. ④年降水量在474~928mm之间;年日照时长变化幅度小,在2219.3~2703.7h之间;年均气温和年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46±1.44) ℃和68.9%±2.7%. 主成分分析表明,五味子果实质量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其中年均气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w(TP)、w(TN)、w(SOC)和年降水量;而基径和种群密度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 对野生五味子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的分析结果可为该种群保护、人工栽培与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9.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生产力以及土壤条件均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菌根类型和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菌根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替系列上的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对菌根化根系、菌根类型和菌根真菌孢子密度进行调查,并结合已有的群落信息和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在森林演替过程中菌根资源的变化情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各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菌根化比例接近70%,但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优势菌根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处于演替初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丛枝菌根为主,占菌根总数的78%;演替中期的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外生菌根占有绝对优势,占75%,是丛枝菌根的3倍;演替顶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比例相当。马尾松林的菌根真菌孢子密度最高,每20 g风干土壤中的孢子数量高达2 925个,是针阔叶混交林的2.5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2倍。演替系列上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菌根类型的差异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尤其是林下的灌木、草本层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马尾松林具有较丰富的草本植物和较高的草本层密度,并且该森林的土壤相对贫瘠,这些条件都有利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草本植物的根系形成丛枝菌根并产生大量孢子。针阔叶混交林中外生菌根的优势主要受该森林中外生菌根植物在群落组成上的绝对优势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因此该森林呈现了两种类型菌根优势相当的现象。该文的结果表明,随着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行,菌根资源在类型上会出现较大的分异,而这种变化受植物物种数量、群落结构的影响,与土壤养分状况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菌根组成的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10.
从微囊藻毒素作为化感化合物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机理、理化性质和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了微囊藻毒素与其他化感化合物的相关关系,详细阐述了微囊藻毒素在藻类群落演替及水华中的作用,以推动人类对藻毒素本质作用的全面、科学的认识进程,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藻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