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6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6篇 |
废物处理 | 25篇 |
环保管理 | 115篇 |
综合类 | 481篇 |
基础理论 | 170篇 |
污染及防治 | 75篇 |
评价与监测 | 31篇 |
社会与环境 | 67篇 |
灾害及防治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胶州湾沿岸的7个取样点采集黄渤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三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壳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以及数理统计,结果表明:双壳类壳体中Cr、Cu、Zn、Hg、Pb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33,1115.37,4845.81,6.89,19.47和366.06)×19-9,含量顺序Zn> Cu > Cd>Cr>Pb>Hg,与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顺序基本一致;三类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多数重金属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高,而在褶牡蛎、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低;三类双壳类壳体对重金属具有相似的富集趋势,对Zn和Cu累积明显,富集系数达102数量级,其次为Pb,富集系数介于10~20之间,Cd的富集系数最低,小于10. 相似文献
502.
采用PHREEQC对Pu在西南某低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高放处置库五一检测井和三号井地下水中的种态及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pH、pE和离子浓度对Pu在地下水溶液中的影响分布。结果表明:Pu在地下水中主要以Ⅳ价的Pu(OH)_4和Pu(OH)_3~+为主,其次有少量Ⅴ价的PuO_2~+存在。pE和pH对Pu在地下水中的种态存在影响较大,强酸环境中溶液主要以Pu(Ⅲ)存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溶液主要以Pu(Ⅳ)存在。离子浓度对Pu在地下水中的种态有一定影响,主要原因是CO_3~(2-)和SO_4~(2-)易与Pu结合形成新的络合物。因此,放射性废物处置库选址与安全评价工作等需要充分考虑周边地下水溶液的离子浓度、pH和pE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03.
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可溶铁和酸性不稳定铁平均含量高达1.16和0.81 mg.L-1,是主要河流铁的重要补给来源,主要输送络合态铁(占可溶铁70.9%)和离子态铁(占可溶铁9.3%).河流中可溶态铁均以低分子量铁为主要迁移形态,在主要河流中低分子量铁占可溶态铁的68.7%,含量为0.13 mg.L-1,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占可溶态铁的82.2%,含量为0.88 mg.L-1;典型性河流中Fe3+含量是主要河流的3.1倍,Fe2+含量相差不大.通过菲咯嗪的配位竞争实验发现,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中也存在Fe(Ⅱ)的结合形态;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络合态铁具有更高的潜在络合竞争能力,更容易形成稳定不易分解的络合态铁.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铁输出的减少,稳定络合态铁输出的减少直接影响铁的迁移距离,对近海铁的输送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04.
505.
重金属在松花江沉积物中的竞争吸附行为及pH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复合污染的重金属体系(多元体系)中松花江沉积物吸附Hg2+,Cu2+,Pb2+,Zn2+和Cd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pH对重金属吸附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可以很好地描述多元体系中沉积物吸附重金属的热力学过程,沉积物吸附5种重金属离子能力的顺序为Hg2+>Cu2+>Pb2+>>Zn2+> Cd2+. 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单一体系相比,多元体系中Pb2+,Zn2+和Cd2+吸附量减小的程度远远大于Hg2+和Cu2+,Pb2+,Zn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减少了31.9%,32.1%和68.1%. 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沉积物吸附Hg2+,Cu2+,Pb2+,Zn2+和Cd2+的动力学过程. 沉积物对5种重金属的吸附速率为Cd2+>Zn2+>Pb2+>Cu2+>Hg2+. 沉积物对Cu2+,Pb2+,Zn2+和Cd2+的吸附能力随pH的降低而减小,pH的降低造成锰氧化物的溶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506.
507.
福建沿海近10 a赤潮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整理了自2001~2010年近10 a的福建沿海161起赤潮事件,通过统计的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赤潮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以下特征:①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大部分赤潮的持续时间为2~4 d,且发生面积在50 km2以下.近年来赤潮初发期的时间提早,且其持续时间较长;②引发赤潮的生物有20种,其中硅藻类10种,甲藻类9种,原生动物类1种.引发赤潮最多的生物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引发赤潮的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③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宁德市沿海、福州市沿海和厦门市沿海海域.福建省平潭以北沿海海域引发赤潮的藻种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和夜光藻,而平潭以南沿海海域引发赤潮的藻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④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主要发生在福建平潭以北沿海海域.通过对近10 a福建沿海赤潮的全面分析,为福建省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08.
《环境工程》2016,(Z1)
通过固定氮源、磷源和氮磷比,设置5组不同氮、磷浓度的水体,对地表水进行短期培养。主要观测不同营养浓度对藻密度、叶绿素a、藻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影响,以及藻类生长对水体p H、溶解氧、浑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磷是该地表水藻类爆发的关键限制因子。总氮含量1.0 mg/L、总磷含量0.1 mg/L时可形成轻度硅藻水华,藻密度为6 130万/L。总氮含量为3.0 mg/L、总磷含量为0.3 mg/L时可形成重度绿藻水华,藻密度为1.08亿/L。低盐水体初中期优势种为针杆藻,后期藻种多样性最多但没有优势种,中盐水体优势种由针杆藻演替为水棉,高盐水体优势种由针杆藻演替为栅藻。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实验初期水体营养浓度越高,藻密度和叶绿素a越小;中后期两者关系相反。 相似文献
509.
<正>如同詹姆斯·穆尔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中所指,熟知的竞争正在死亡。传统上从产品和市场这两点来看待竞争,但却忽略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与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詹姆斯·穆尔率先将生物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商业领域,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与整个企业生态体系是共依存的,尤其是在一个网络化联结的行业里。曾被比尔?盖茨强力推荐的《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510.
基于1996—2010年16个主要客源市场数据,运用亲景度及竞争态模型,对甘肃与新疆入境客源市场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结果认为,甘肃与新疆强亲景客源市场均较少,但主要客源市场对甘肃亲景度总体上高于新疆,是客源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距离衰减规律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甘肃与新疆主要客源市场均没有"明星市场",甘肃位于"金牛市场"的国家或地区数量多于新疆,位于幼童市场的国家或地区数量低于新疆,"瘦狗市场"方面两者共性较强。对甘肃与新疆入境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并扩展入境客源市场份额,为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