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261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1.
粤北山区近25年来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粤北山区典型区的连州市为例,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7年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年以来,连州市耕地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有所增加,分别从1982年的16.3 g·kg-1、40.88 t·hm-2上升到2007年的17.37 g·kg-1、43.31 t·hm-2。土壤有机碳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复杂,土壤有机碳呈上升趋势的有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而沼泽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矿毒田呈下降趋势,主要旱地土壤类型(黄壤、红壤、红色石灰土、酸性紫色土)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量,水田、旱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水田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分别由80年代初期的18.30 g·kg-1、44.80 t·hm-2上升到2007年的18.78 g·kg-1、46.21 t·hm-2;旱地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分别由80年代初期的10.46 g·kg-1、29.27 t·hm-2上升到2007年的13.17 g·kg-1、34.67 t·hm-2。粤北山区耕地表层土壤总体上表现为碳汇。  相似文献   
6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是区域生态福祉的重要测度指标,探析ESV演变规律对区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大娄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简称“大娄山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修正系数的当量因子法,评估2000—2018年大娄山区ESV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同时结合10项土地利用驱动因素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大娄山区2036年自然演变、经济优先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ESV演变和转移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大娄山区ESV呈微弱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 988.41×108元/a增至2018年的1 994.20×108元/a,增幅为0.29%;其中,湿地面积增加致使水文调节ESV增加4.75×108元/a.(2)总体上,夜间灯光指数、人口密度、高程等因素对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地发展潜力驱动贡献较高.就耕地土地发展潜...  相似文献   
613.
宁南山区不同草地土壤原位矿化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跃利  赵彤  闫浩  黄懿梅 《环境科学》2014,35(6):2365-2373
用顶盖埋管法对宁南山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自然恢复草地中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和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在原位培养中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总体上在培养60 d时(4~6月)基本保持不变,60~120 d(6~8月)明显降低,120 d(8月)后有所回升,各种氮素含量均在培养120 d(8月)时最低.有机氮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均在60~120 d(6~8月)时最低.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有机氮、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在培养0~120 d(4~8月)时降低,培养120 d(8月)后升高.土壤有机碳、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草地间,各种氮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草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614.
研究土壤矿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养分迁移机理、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宁南山区典型的两种人工灌木林-柠条和山桃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VC顶盖埋管法进行1年的原位矿化实验,每隔2个月采样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含量,探讨土壤在矿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壤矿化过程中,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山桃林地(p0.05);两种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在矿化240 d和360 d时较低,显著小于其他矿化时期(p0.05),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在矿化240 d时最低,全氮和土壤pH随时间变化不显著.柠条林土壤各菌群PLFA含量高于山桃林土壤;两种土壤各菌群PLFA随矿化时间大体呈现出夏季春、秋季冬季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土壤细菌与真菌、革兰氏阳性(GP)和阴性菌(GN)的PLFA比值差异显著(p0.05),柠条林土壤细菌与真菌PLFA比值随矿化时间呈现出夏、秋季春、冬季的趋势,而山桃林土壤细菌与真菌PLFA比值在冬季最低,两种土壤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PLFA比值在春季最大.PLFA主成分分析表明,柠条和山桃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并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矿化时间逐步发生变异,微生物结构的变化主要由以16∶0、16∶1ω9c、16∶1ω9t、17∶0、10Me18∶0和cy19∶0所代表的细菌及以18∶2ω9,12c所代表的真菌的变化引起.土壤微生物PLFA与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和土壤含水率显著相关,与土壤pH值不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PLFA与土壤理化性质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615.
以杭州西部山区龙岗镇为例,实地调查全镇24个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现状及运维状况等,分析了设施的分布、纳管情况、处理效果等,揭示了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存在的污水池建设脱离实际、设施失效、日常维护监管缺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确定污水处理方式、建立日常运维体系、加大资金扶持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16.
滹沱河流域山区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源区,其径流量逐渐减少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深入研究滹沱河上游山区地表水-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可为全面认识区域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基于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河水、井水和泉水来源、水化学空间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离子来源.结果表明,滹沱河上游山区流域河水、井水和泉水均受大气降水补给,且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其水化学特征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整体来看干流河水水化学类型相对集中,受采矿影响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段(上游和下游),河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SO4·HCO3;受自然植被影响的支流汇入的河段(清水河和龙华河之间),河水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SO4.此外,各支流河水水化学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上游峪口河和峨河支流主要水化学类型与干流一致为Ca·Mg-SO4·HCO3;中游牧马河和清水河支流主要水化学类型均为Ca-HCO  相似文献   
617.
我国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区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并阐述了山区开发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山区综合开发的历程与实践经验.在总结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18.
李志 《环境教育》2013,(7):71-72
作为一所基础教育的普通山区农村中学,吉林市六十一中给世人的印象也许很平凡,但正是这样一所相对简陋的学校,却办出了特色,放飞了绿色希望。吉林市六十一中学地处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左家自然保护区内,学校周边群山环绕、林海莽莽,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一所吉林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与市内大型中学相比虽然简陋,但学校能凸显山区农村中学办学特色。以孙钟海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直面学校发展中暂时遇到的困难,没有畏缩,以  相似文献   
619.
山区县域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原理、方法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应当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最佳切入点之一。在探讨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原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程度分级系统及定量的划分标准,以推进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云南省为实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该省县域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程度进行了定量测算,评定了全省126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度等级。结果表明,云南省目前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度(DEF)平均值只有48.01,属"不友好"级。全省约2/3的县目前在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上表现为"不友好"和"很不友好"级,其中1/5以上的县份表现为"很不友好"。尤其以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生态友好性程度为最低,各县生态友好度(DEF)值均低于40,均属"很不友好"级;滇东南喀斯特中低山区的生态友好性程度亦较低。  相似文献   
620.
《环境教育》2014,(11):49-49
河北省保定市林业局10月28日透露,该市确定从2014年起,利用4年时间完成造林290万亩,打造环京津生态过渡带,为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保定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宋文斌称,目前该市已确定规划建设西部山区水源涵养带、京津保城市间生态过渡带、白洋淀湿地恢复带,并重点实施以浅山丘陵综合开发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京保毗邻区防护林带建设、水库周边及白洋淀上游集水山地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平原农田林网建设以及通道绿化、城镇和村庄绿化、深山远山区封育七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