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853篇
安全科学   464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254篇
综合类   2397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213篇
评价与监测   204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76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为解决南海岛礁地基加固所需材料运输困难的问题,利用双极膜电渗析系统和海水生成盐酸,溶解岛礁上的珊瑚砂后得到 MICP 加固所需的自制钙源。然后通过自制钙源、化学纯钙源的 MICP 水溶液及砂柱加固对比试验, 研究了自制钙源的适用性及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可制得 1.5 mol/L 的盐酸,溶解珊瑚砂即可得到氯化钙纯度为 94.9% 以上的自制氯化钙溶液,其 MICP 水溶液试验的效果优于化学纯钙源组,自制钙源组的加固后砂柱强度均值为 2.1 MPa,远高于化学纯钙源组的 628 kPa。自制钙源中的镁、铝离子等能改变沉淀矿物形貌和成分,同时可生成更多的碳酸钙,使得自制钙源组加固砂柱的总体效果优于化学纯钙源组。  相似文献   
992.
以上海交通最为繁忙的隧道之一的邯郸路隧道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隧道内(进口、中段、出口)机动车NH_3排放因子测定实验和隧道外(垂直于隧道口310 m范围内)机动车NH_3排放环境扩散梯度实验。隧道内实验结果表明,隧道出口的ρ(NH_3)分别是隧道进口和外围环境质量浓度的5倍和11倍,机动车NH_3排放因子(平均值±标准差)为(28±5)mg/km。据此估算,2014年上海机动车的NH_3排放总量约为1 300 t,占该市NH_3排放量的12%。梯度实验表明,邯郸路隧道出口处的机动车NH_3排放一旦扩散到大气中,其对环境的影响强度在短短数十米内迅速降低,超过150 m的范围后影响基本趋同。证实了在交通路网密集的城市,机动车是大气环境NH_3的重要来源,进而对城市颗粒物污染有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993.
STRM是迄今为止现势性最好的全球性数字地形数据,其高精度地形数据逐渐在各领域得到研究与应用。通过STRM得到90 m和30 m两种精度的DEM地形数据,设计多组地形-地表类型组合方案,利用AERMOD模型模拟一面源的扩散情况,讨论高低精度地形数据对面源扩散的影响,并探索其与反照率、波文比、粗糙度等地表参数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地形数据精度后:最大小时浓度值有所增加,尤其是复杂地形,平坦地形最大小时浓度值变化幅度与地表粗糙度呈负相关;最大达标距离与地表粗糙度成反比,而最大达标距离变化幅度与地表粗糙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99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地下水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法预测过程主要由模型选取、预测因子确定、预测源强核算、预测结果分析等几个环节组成,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实践,本次对各环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地下水解析法预测应选用二维水动力弥散预测模型,预测因子选取时应充分考虑特征因子对于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源强确定时应充分结合防渗技术要求或者具体的防渗措施,正常状况下场界应达标,但非正常状况下,场界可出现超标,并给出场界和地下水保护目标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5.
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引发的松散物质(即震损物源)剧烈迁移会给震区环境与安全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大量的震损物源加剧了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湖泊淤积风险。获取震损物源的分布与数量,是减少灾害风险与保护湿地景观的基础。因此,利用DInSAR技术实施地表形变监测,基于形变数据,再结合光学遥感数据解译和实地观测,估算九寨沟景区震损物源,解析空间分布与数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在震中的西北侧造成了较大的沉降形变,在震中东南侧也产生了轻微隆起形变,雷达视线向形变量达-23~11 cm;景区震损物源呈带状分布,沿沟谷和道路较为发育,以五花海区域最为集中,估算数量达1.658×105m3。研究结果将为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防治及河湖湿地的绿色防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6.
以农业面源污染阻控为目标的河流生态缓冲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生态缓冲带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已将河流生态缓冲带的构建与维护作为控制流域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针对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农业面源污染阻控功能,梳理了河流生态缓冲带的研究进展.基于河流生态缓冲带类型的划定,重点总结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阻控机制及影响阻控效果的主要因素、氮磷削减途径和缓冲带生态构建模式,并就植被...  相似文献   
997.
998.
《中国安防》2020,(3):72-72
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向下一代演进,5G应运而生。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5G不仅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更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紧跟5G全球标准的制定步伐,在5G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G商用系统和终端产品日趋成熟,在视频监控、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涌现,以5G为平台的全方位信息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安防》2020,(3):22-22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已从最初的模拟化和数字化时代,经历计算机互联网时代,进入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体感交互技术突破的阶段。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安防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甚至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进步对安防行业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它已经带来了安全防范的一次新的革命。为更好地宣传创新技术,探讨新技术的发展,集思广益促进高新技术在安防领域的落地,《中国安防》杂志新增设《前沿技术》栏目以便大家沟通交流。《前沿技术》栏目主要就技术防范手段中运用到的主流技术进行深入探析,侧重点在于技术的原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解决了哪些行业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中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从2019年第一期开始,本刊以增强现实(AR)技术为手段,以防空防灾为主线,开设媒体融合专栏。亲爱的读者们,您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直接扫描右面的二维码,安装并打开APP,就可以学习防空防灾知识,体验真实的救灾场景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