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452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1020篇
基础理论   133篇
污染及防治   254篇
评价与监测   9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0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大气中羰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羰基化合物是大气中重要的毒性挥发性有机物.近lO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气羰基化合物进行了较多的调查和研究.文章对相关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文献资料显示.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青岛、杭州和香港.尤其是广州.在最常检测到的羰基化合物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的浓度相对较高.绝大部分研究发现,羰基化合物浓度呈现市区和工业区的高于郊区或乡村的,室内的高于室外的,夏季的高于冬季的,并且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很多研究者根据甲醛/乙醛(C1/C2)和乙醛/丙醛(C2/C3)浓度比以及不同羰基化合物间的相关性来推断羰基化合物的可能来源,这些可能来源包括汽车尾气、大气光化学反应等.但上述方法不能判断羰基化合物的准确来源及不同释放源的贡献率.作者认为,应该借助碳同位素分析方法或其他新技术来加强大气羰基化合物的释放源及其贡献率的研究.此外,大气羰基化合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形成、反应、迁移和转化机理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2.
就第三代高性能聚乙烯防护服装在各类防护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3.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并已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乌鲁木齐所处山口地形、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条件所形成的逆温层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本文就逆温层形成、污染源排放特点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及解决途径,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4.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采集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以机动车排放颗粒物采集和分析为主要目的,开发了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全流稀释风道测量系统.重点介绍了全流稀释风道测量系统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其中包括设计思路、系统流程、主要技术参数、应用范围等.   相似文献   
545.
污泥回流比对分段进水A/O 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缺氧/好氧(A/O)中试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研究污泥回流比(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 值高于1.0 时,尽管第一段缺氧区的硝酸盐氮去除量明显增加,而系统硝化、反硝化效果均明显降低.当R 为0.75 时,系统总氮去除率最高,为92%;而当R 值为1.5 时,总氮去除率最低,为72%. 当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较好时, R 值对二沉池泥泥位和泥水分离效果影响不大;而当污泥沉降性能较差时,二沉池泥位随R 值增大而呈线性增加,此时提高R 值会加剧污泥膨胀.此外,高R 值使得系统各段悬浮固体浓度呈梯度分布的规律变得不再明显,降低系统污泥储量.同时,提高R 值会降低系统固体停留时间,进而影响系统的污泥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546.
混合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中试的启动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军  赵纯广  张立国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2):1100-1104
在小试基础上,以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中试规模中温(35℃)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启动性能及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启动过程中,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按1:1 比例混合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d,VS 容积负荷为2.15kg/(m3⋅d)时,系统VS 去除率达36%左右,相应产甲烷相的比产甲烷活性(SMA)约为0.31L/(g⋅d);系统运行约60d,产酸相VFA 浓度稳定在1600~2000mg/L.经产甲烷相消化后,VFA 浓度稳定在300~500mg/L;产甲烷相pH 值保持在6.8~7.2,有利于产甲烷菌生长.  相似文献   
547.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剩余污泥减量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好氧-沉淀-厌氧(OSA)工艺污泥减量效果以及ORP、污泥回流比、厌氧污泥浓度、厌氧污泥停留时间、有机负荷和废水种类等因素对OSA 工艺污泥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流OSA 工艺平均污泥产率为0.24g/g,比相同条件下传统活性污泥(CAS)工艺污泥产率下降44.34%.降低ORP 主要从污泥衰减效果和能量解偶联两方面影响OSA 工艺污泥产率.间歇实验结果表明,浓缩污泥ORP 从-100mV降到-250mV 时,污泥衰减更加显著,污泥产率从0.43g/g 降至0.32g/g.污泥回流比是OSA 工艺污泥产率重要影响因素,以实验运行稳定性和污泥产率相结合为原则,连续流实验的最佳回流比为0.33.提高厌氧污泥浓度,延长厌氧污泥停留时间,有利于污泥减量.Ns 从0.41kg/(kg·d)提高到1.13kg/(kg·d),将乙酸钠为唯一碳源的配水改变为屠宰废水,均能使CAS 工艺污泥产率提高,而OSA 工艺污泥产率基本不受影响,因此OSA 工艺污泥减量率相对于相同条件下CAS 工艺提高6%左右.   相似文献   
548.
弄清垃圾灰渣的熔融特性对于保证生活垃圾的气化熔融与液态出渣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重庆生活垃圾灰与无烟煤灰形成的灰渣,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的燃料添加量及添加剂条件下灰渣的熔点与粘度,并结合炉温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条件对灰渣熔融及液态出渣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渣的熔点与粘度均随燃料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向燃料比为10%的灰渣中加入添加剂后,灰渣的熔点降低幅度较小,其粘度却随碱度的增加而增大以至熔渣流动性变差;燃料比为40%时,灰渣熔点与粘度均随添加剂的加入而显著降低,且向渣中加入CaO使得灰渣碱度为1.2时灰渣熔点较低且粘度较小,有利于其熔融与液态出渣。  相似文献   
549.
结合2009年双胞旋沟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沟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磷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H2PO4为磷源,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 d-1;氮磷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氮磷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磷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沟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氮磷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氮磷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 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氮磷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氮磷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氮磷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磷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沟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氮磷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l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沟藻生长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550.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原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瀚  石宪奎  倪文  王凯军 《环境工程》2005,23(3):19-21,34
从污泥床层流态、生化反应动力学、体系物相平衡角度分析了以循环为特征的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基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特征,进而得出:高面积(H /A)和回流比(R)是实现反应器较高上升流速的结构和运行指标;回流引起反应器基质代谢特征的变化,同时使反应器处理增强;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的运行方式对调解、平衡系统的碱度、pH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