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篇 |
环保管理 | 17篇 |
综合类 | 55篇 |
基础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基于庇古理论征收环境税是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规制手段,构建环境税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环境税费政策是否能产生降低污染又能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红利.研究发现:我国环境税费政策的实施存在双重红利,地区高人口密度并未成为环境红利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才能促进双重红利效应.环境税费政策对环境污染、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时变特征,只有在适宜的环境税费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双重红利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税费的双重红利作用越明显.因此,以2018年开始征收环境税为契机,基于地区经济发展异质特征制定全方位的环境税体系是打赢环保攻坚战的重点. 相似文献
33.
针对荆州市护城河水污染现状,在对污染来源和特点进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荆州市社会、历史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综合阐述了荆州市护城河水污染的形成原因,并探讨了治理对策.分析表明,由于形成原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荆州市护城河水污染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结合地级市经济基础薄弱,管理经验落后等情况,从经济、技术和管理三大方面入手,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全面改进对污染源的管理,在护城河所负担流域内实行雨污分流,积极采用运行成本低的生态处理方式,同时进一步提升护城河的生态旅游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的进行护城河水污染的控制和水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34.
35.
绿色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9月,"环保税"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这是国家运用税收手段调整企业环境行为、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梳理目前"绿色税收"政策的基本情况,发现以"环保税"为中心的"绿色税收"体系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依然面临着调节力度低、政策力度小等问题,就此本文提出了构建更为清晰的"绿色税收"政策框架、根据企业污染排放行为拉大税负差距、推动整体税制"绿色化"进程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6.
就我国环保经济政策而言,目前主要是以各项收费为主,征税为辅。这种以费代税的办法,不仅造成各种税费的不统一,而且不利于征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以税代费,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环境税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7.
锡林郭勒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近年来,煤电一体化开发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大面积的草原受到破坏和威胁,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需要在锡盟未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引起注意。应该借鉴国际上对煤炭业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经验,进行我国草原区煤炭业环境保护税费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38.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按照法律法规、政府手段、市场机制的体系对中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总结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在法律法规体系、财政制度、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税费制度和市场交易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外部性问题,提出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初步框架,包括西部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要素补偿等.并针对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紧迫问题和可能的应对措施,提出近阶段中国生态补偿应该重点突破的若干政策领域. 相似文献
39.
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环境税费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运用环境税费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现有税费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充分发挥环境税费在控制污染中的调控作用,全面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0.
机动车碳税的支持者和决策者认为,针对机动车征收碳税,不仅不会是燃料碳税的重复,反而会对燃料碳税起到很好的补充。机动车碳税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其对机动车生产企业给出了明确的低碳信号,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针对企业的一种碳税,但这种碳税却并不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价格信号和低碳信号引导企业生产和机动车市场结构改良优化,这一点是燃料碳税很难实现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