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1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1853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102篇
环保管理   258篇
综合类   3343篇
基础理论   875篇
污染及防治   794篇
评价与监测   85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日本古守医院的药袋,与众不同,其上印有六点饮食宜忌内容.提请每个日本人既保持营养的均衡摄取.又不悖饮食的自然风格.从而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2.
含油工业废水的净化及回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丹东输油分公司采用凤眼莲微生物净化含油工业废水,为了使凤眼莲水生物在预处理过程中发挥其净化水质的最佳功效,使原来的三级隔油处理变成了七级隔油处理。通过七级隔油池预处理后的含油工业废水,再经过放入凤眼莲水生物的氧化塘净化处理后,第一级氧化塘水质清澈、透明见底,第三级、第四级氧化塘内已自然生长出鱼类,微生物种类增加。于2001年放入淡水鱼试验,至今长势良好。同时通过合理调控微生物的密度、生长环境以及采用防止二次污染等措施,目前已全年连续净化含油工业废水,实施工业净化水回收再利用,实现了含油工业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23.
研究投加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SBBR脱氮除磷效果及机理.在SBR中填充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形成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SBBR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A/O运行工况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驯化,并在SBBR运行稳定时研究其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BBR中的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在空间上形...  相似文献   
24.
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是饮用水生物处理工艺设计与运行的重要参数。总结论述了适用于表示饮用水生物处理过程生物膜中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几种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5.
采用竹炭-微生物联合法,考察了竹炭用量、菌液用量、进水氨氮浓度、pH、DO、HRT等因素对氨氮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比实验,初步探讨了竹炭-微生物联合法处理沼液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竹炭-微生物法去除沼液氨氮的最优条件推荐为:竹炭用量30 g/L,微生物活性液用量3%,pH 7.0~8.0,DO为2 mg/L,HRT为48 h。竹炭-微生物法对沼液氨氮的去除过程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C=272.56e-0.0148描述,其去除效果来源于竹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协同程度为48.45%。  相似文献   
26.
生物脱臭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物脱臭技术是利用固定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分解H2S、NH3、有机溶剂等有害、发臭气体,使之成为无害、无味气体,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生物脱臭法与活性炭吸附、药液吸收等物理化学脱臭法相比,具有维护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指出生物脱臭技术是一种应用前景广泛的除臭技术。  相似文献   
27.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18(4):34-34
<正>由于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与生物性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无机物(汞、镉、砷、铬、铅、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物(有机磷、有机氯、多氯联苯、酚、多环芳烃等);物理性污染物主要有噪声、振动、放射性、非电离电磁波、热污染等;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28.
针对酸性矿井水治理难题,分析了酸性矿井水的形成机制,探讨了酸性矿井水中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种类及作用,总结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以微生物主导的生物氧化作用是加速酸性矿井水氧化的主要原因;古细菌、细菌等原核生物对水中矿物元素进行氧化作用,部分原生动物、藻类和真菌等真核生物能减缓水质污染;充分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作用可强化修复效果,结合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9.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元素之一,在土壤中易被固定降低其有效性,目前,研究和生产含有解磷功能的微生物有机肥料是转化土壤中无效磷、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叙述了解磷微生物犯料中微生物的种类、生态分布规律和影响高效解磷微生物选育的外部因素,概述了解磷微生物菌肥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探讨了解磷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价值。为解磷微生物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 for crop irrigation is a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discharg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s into surface waters.However,biofouling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emitter clogging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distributing reclaimed wastewat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film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ogging in the drip emitter flow path.This study was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ture biofilms present in the emitters and the effect of flow path structures on the biofilm microbial communities.The analysis of biofilm matrix structure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vealed that particles in the matrix of the biofilm couple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EPS) and formed sediment in the emitter flow path.Analysis of biofilm mass including protein,polysaccharide and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 showed that emitter flow path style influenced biofilm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The correlations of biofilm biomass and discharge reduction after 360 h irrigation were computed and suggest that PFLAs provide the b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omparatively,the emitter with the unsymmetrical dentate structure and shorter flow path (Emitter C) had the best anti-clogging capability.By optimizing the dentate structure,the internal flow pattern within the flow path could be enhanc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ontrol the biofilm within emitter flow path.This study established 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iques and biochemical microbial analysis methods that may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future emitter biofilm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