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1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837篇
安全科学   824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500篇
综合类   2995篇
基础理论   454篇
污染及防治   139篇
评价与监测   276篇
社会与环境   694篇
灾害及防治   277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395篇
  2021年   420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71.
环境胁迫下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响应差异及竞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雄异株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人类干扰加剧导致的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干旱、养分缺乏、重金属、盐胁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下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响应差异,性别竞争与促进作用,性别竞争下雌雄异株植物识别和适应机制,性别竞争与性别空间分异以及环境胁迫对性别竞争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多数研究显示雌雄植株对环境胁迫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响应差异,雄株对环境胁迫有更好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但是,雌雄性别竞争关系的研究还相对不足,环境胁迫下雌雄竞争规律及机制还无定论.未来应该加强多种环境胁迫交互下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响应差异及性别竞争关系的研究.参90  相似文献   
972.
对太湖、南四湖、白洋淀三个不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Cu、Zn两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初步探讨了重金属各形态与沉积物及上覆水中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以白洋淀最高,太湖最低,但重金属污染程度为太湖>南四湖>白洋淀,太湖Cu污染指数为1.34~1.6,白洋淀Cu污染指数仅为0.79~1.17。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质结合态为主(二者之和占73%以上), Zn则以残渣态和Fe-Mn氧化态占优(二者之和比例达83%以上),含量最少的均为可交换态。不同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差异较大,太湖残渣态重金属占总量的比例最小(Cu为43%~56%,Zn为49%~63%),南四湖残渣态占的比例最大(Cu为59%~82%、Zn为64%~77%);可交换态比重在太湖中最高(Cu占3.2%~5.6%,Zn为1.3%~1.5%),在南四湖中最低(Cu为1.1%~2.9%,Zn未检出)。从“非稳定态”重金属(除残渣态外的四种形态之和)所占比例看,相较其它两个湖泊,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人为输入的活性态占较大比重,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风险。相关性分析得出,重金属Cu的可交换态与上覆水中总氮及总磷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Cu与沉积物中营养盐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可能会增强沉积物中Cu向水体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973.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近55年中国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北向西南递增分布特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80%以上区域分布于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的部分区域几乎每年春季均会出现轻度干旱。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南部、川西南山地和云南高原北部区域。西南春季轻旱、中旱和重旱以上干旱平均发生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分别为42%~45%、16%~29%和1%~8%,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春季干旱强度大,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小,年际波动小;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强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大,年际波动大。西南春季干旱变化经历了5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增强;7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减弱;80年代到90年代初,干旱强度又一次加强;在90年代中期到2004年,干旱强度再次减弱。西南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2~3 a和7~8 a周期振荡,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2005年后干旱指数累积距平呈负增长趋势,干旱强度逐渐增强,预计未来10年干旱强度可能将增强。  相似文献   
974.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部和南部区域内部重点镇高于一般镇的等级梯度分异格局。(2)设施农用地、园地和设施耕地等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农用地比例很大,集中分布在村镇和道路附近,生产便利性和成本是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各类土地破碎化严重,集聚度和规模化程度低,亟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重构村庄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和农用地多功能性的优势,优化农业产业间及其与非农用地间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75.
选取广西合山的一座煤矸石堆,研究其周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沿西南、东北、东南3个方向,采集距煤矸石堆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域内16种优先控制PAHs均有检出,5~15、45~55和85~95 cm深度土壤PAHs总含量范围分别为1 152.0~11 146.4、241.8~4 867.7和116.4~2 666.0μg·kg-1,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平面上,随距矸石堆距离由近及远,土壤中PAHs含量由大到小变化,垂向上,由浅到深,PAHs含量也呈递减变化,且沿程与垂向上的变化趋势都是先急后缓;土壤中PAHs含量的平面分布主要受控于风向和坡度,垂向分布受控于PAHs本身的水溶性和土壤性质;通过相关分析认为Nap、Phe、Fle、Bbf、Chr和Fla这6种化合物是研究区煤矸石堆周边土壤中PAHs的特征化合物类型,重环PAHs相较于轻环PAHs受除煤矸石堆以外的其他污染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76.
三江源区玉树县和玛多县土壤汞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7至9月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地区的玉树县和玛多县采集175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2地土壤化学性质和汞含量,研究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TOC)含量与汞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三江源区土壤汞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pH均呈弱碱性,且TOC含量丰富;与玉树县相比,玛多县土壤碱性更强,但TOC含量偏低。研究区域土壤汞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034 mg·kg-1,低于国家土壤平均背景值,但若与1990年青海全省平均土壤汞含量的背景值相比,研究区域土壤汞含量明显偏高。灰褐土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种土壤类型,但其他4种类型土壤汞含量平均值几乎无差异。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玉树县表层土壤汞含量高于玛多县,这与两县的城镇发展成熟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有关;土壤汞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镇或交通枢纽旁。三江源区土壤汞含量与pH值之间存在相关性,与TOC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05,n=90,P0.05);与玉树县相比,土壤pH值较高、TOC含量较低的玛多县汞含量偏低,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持续观测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7.
磷在农田溪流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河流系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运移通道,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持留控制着污染物向受纳水体的输出.本次研究对象是巢湖流域一个长约1.8 km的农田源头溪流六岔河,河流由4个渠道型、1个水塘型和3个河口型断面构成,长度分别为1.3 km、0.15 km和0.36 km.在河流上设置9个监测点研究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在六岔河中的持留空间特征,评价人为严重干扰下的农田溪流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运移中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总磷、磷酸盐、悬浮物在溪流中的持留和释放受溪流的渠道型、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控制,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是污染物持留的主要区域,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在水塘型、河口型断面内的持留量分别占溪流持留量的58%、77%和58%;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持留是溪流持留的主要部分,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的持留分别占溪流持留量的96%、98%和93%;渠道型断面是溪流最主要的内在污染源,总磷、磷酸盐和悬浮物的释放分别占溪流释放量的93%、99%和94%;养分和悬浮物在渠道型断面中具有不同的持留特性,而位于水塘前的渠道型断面在基流和降雨-径流过程中均能有效地持留污染物.  相似文献   
978.
城市绿色空间减少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梳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动态演化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绿色空间的作用功能,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成果,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提出城市绿色空间演化效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979.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综述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方法和时空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强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和注重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集成应用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80.
自然资本的定量货币化及空间属性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针对绿色GDP核算中资源环境成本市场定价的缺陷,采用复合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整合能值分析(EMA)与物质流分析(MFA)方法,用能值-货币价值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定价,进而测度绿色国民财富的生态经济价值。以资源型大省河南为研究区域,估算2009年108个县域单元的各项能值指标及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指标的空间特征,比较绿色GDP与传统GDP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划分县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基于EMA-MFA的绿色GDP核算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强调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旨在从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视角说明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河南省县域复合生态系统各能值指标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具有一定区域差异,基于EMA-MFA核算的绿色GDP与传统GDP相比核算结果差异大,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变化明显;县域绿色GDP根据本地自然生态支撑能力、资源环境损耗状况可分为5类地域类型;不同地域类型的县域应根据现状水平与优势特征,因地制宜地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