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30篇
基础理论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如何研究岩溶发育极不规律的岩溶地层一直是困扰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一大难题,笔者将最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应用到岩溶地层的构建模型上,以期从不同角度揭露特定研究区域的岩溶发育规律,从而为岩溶地区的生产实践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途径.通过研究表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方便、快捷地分析岩溶地区不同角度和剖面的岩溶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72.
王亚  焦赳赳  陈建耀 《生态环境》2013,(12):1909-1915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底部含水层当中的天异常高然铵,来自于第四纪沉积当中的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的矿化。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的沉积序列,主要包括两层海相沉积层(M1和 M2),以及两层陆相沉积层(T1和 T2)。然而,截至目前,上述地层对天然铵的生成与存储作用,尚不明确。从三角洲的内陆到近岸,选取重点钻孔BJ8、SD1、SD14和MZ4,利用准确的定年数据,以及钻孔剖面各类铵以及总有机碳等数据,探讨与比较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各地层生成与储存天然铵的能力。结果表明:全新世时期的海相沉积层(M1),具有高达17.4 g·kg-1的沉积有机质质量分数。对 SD14钻孔剖面上高精度的有机碳分析表明,M1、M2层平均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1.7和10.1 g·kg-1。因此,相对于晚更新世时期的海相沉积层(M2)来说,全新世海相沉积层M1具备生成更多铵的能力。对SD14钻孔剖面上各类铵的分析表明,M1和M2总铵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1和0.31 g·kg-1;M1、M2和T2各地层单位面积所储存铵的平均值分别为28.6、11.25和0.34 kg·m-2。而不同地层铵含量的差异,在该研究关注的其他钻孔 BJ8,SD1和 MZ4也非常明显。因此得出结论,全新世海相沉积层M1,是主要的储铵层,而M2则是次要的储铵层。两个陆相沉积层T1和T2,不论在生铵和储铵的功能上,远远小于两个海相沉积层。在 M1层中,铵的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原因在于铵不断生成累积,并通过扩散作用向下运移。而M2层中铵的含量呈现由上至下递减的趋势,说明M2层中的铵主要来自于上部M1层的扩散,其本身生成铵的量比M1少。M1层在珠江三角洲广泛发育,M2层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在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已缺失。珠江三角洲底部含水层中天然高铵的浓度,主要由M1层生成与存储的铵的总量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3.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3):175-183
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具有长江三角洲砂体和下蜀土2套沉积体系。通过介绍地貌分区、典型钻孔剖面及三条联孔剖面特征,探讨2套沉积体系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套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成因不同,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下蜀土沉积时代稍早于长江三角洲砂体的沉积时代;下蜀土物源为黄土,后期经气候和水流冲积改造而成;长江三角洲主体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物源沉积而成。下蜀土沉积厚度为中部和东部较厚,西部和南部较薄;长江三角洲砂体沉积厚度为西部薄,向东逐渐增厚,北岸厚,南岸薄。  相似文献   
174.
根据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资料,将浙江省陆相白垩系划分为3统、5群、17组,并将其所含化石划分为建德、水康、衢江三个生物群。以综合地层学手段研究了白垩系的区域地层对比框架。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在对一些岩石地层成因机制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白垩系主要的关键性、疑难性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1)“塘上组”底部砾岩为与火山爆发有成因联系的湖泊重力流沉积,并非底砾岩,因而“天台群”不是“新的构造亚层”,而基本上是火山岩型永康群;(2)“塘上组”、“小平田组”等人山活动成因的“组”,都是中白垩世时局部性火山事件形成的不等时、不连续的地质体,不是层位固定的岩石地层单位;(3)中戴组、方岩组、“赤城山组”都是晚白垩世早期地壳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中,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同一套类磨拉石建造,并非层位不同的“三套”类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175.
将宁镇地区上石炭统船山组Sphaeroschwagerina带与二叠系栖霞组底部碎屑岩段之间的灰黑,深灰色中至厚层石灰岩、炭质石灰岩单独划出,称之为镇江组(新义)。石炭二叠系界线放在船山组Sphaeroschwagerina带之顶,镇江组(新义)之底。  相似文献   
176.
本文简短地途述了地层处理放射性废弃物的概要及粘土矿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若干种类的H^+型粘土和阳离子(Li,Na,Mg,Ca,Sr,Ba,CO)之间的交换性质通过分批实验进行了研究,Mg,Ca和CO离子能被粘土强烈地吸附,粘土矿物的KD值有以下顺序,蒙脱石≥累脱石>绢云母≥高蛉石>绿泥石=多水高岭石,蒙脱石和累脱石的阳离子吸附系数水平约是结果岩及其矿物的10~100倍。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蒙脱石可  相似文献   
177.
阴离子态养分从第四纪红壤中的淋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开云  王玉芹 《环境化学》1996,15(5):420-426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第四纪红壤进行淋洗试验,旨在研究第四纪红壤中阴离子态养分的含量及其淋失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壤中各种可溶发生 阴离子态养分含量除NO^-3和Cl^-外,其它都是很低的,6种阴离子在第四纪红壤中的淋失强弱顺序是:Cl^-〉NO^-3〉H2BO^-3〉SO^2-4〉mOo^2-4?〉h2po^-4,而土壤对它们的固定或吸附能力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8.
本文对浙江省第四纪古红土的分布、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作了分析研究,并就古红土农业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9.
黄河下游近代河床下伏地层的成因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层分析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河南台前至山东位山河段近代河床下伏的三层地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上部黄色砂壤土层系1855a黄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后黄河新近冲洪积沉积物;中部黑色粘土层为湖积沉积物;下部黄色壤土层系古黄河冲洪积沉积物。在此基础上还对黄河近代河床下伏的三层地层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各个地层的干密度、比重、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相似文献   
180.
对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进行地质、地貌、孢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C14 年代及考古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该洞是石炭系石灰岩沿层面裂隙经地下水溶蚀而成 ;洞穴堆积物的时代应属全新世早期 ,或新石器时代早期 ,绝对年代距今约为 1.1万年。其中发现的动物群为我国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向现代动物群过渡的类型 ,而代表中 -晚更新世的最后鬣狗与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标志的陶片共生 ,为我国第四纪时代的划分 ,或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陶片则迄今为止是我国具有完整地层层位记录的最古陶片。它的发现 ,不仅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大推前 ,更为重写中华古史 ,校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提法 ,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一万年前并重排世界古文明位次增加了依据。同时 ,智人颞骨的发现 ,对长江中、下游古人类的研究 ,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