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1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废物处理 | 52篇 |
环保管理 | 51篇 |
综合类 | 366篇 |
基础理论 | 51篇 |
污染及防治 | 157篇 |
评价与监测 | 75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建立了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在线检测地表水中19种元素(Be、B、Ti、V、Cr、Mn、Co、Ni、Cu、Zn、As、Se、Mo、Ag、Cd、Sb、Ba、Tl和Pb)的分析方法,并对吴江某河流水中这些元素的含量进行实时在线检测。结果表明,19种元素检出限为0.001~0.410μg/L,加标回收率为92.0%~106%,精密度为1.0%~4.70%;该法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为1.2%~5.6%,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连续20 d在线检测水中Sb含量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该方法可用于地表水中19种元素含量的实时、快速、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662.
异丙醇增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沸水浴混合酸法消解,以异丙醇为增感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直接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硒的方法。实验表明2mol/L硝酸-4mol/L盐酸混酸能有效溶出土壤和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硒。相对于1%硝酸基体,4%(V/V)异丙醇基体中硒的ICP-MS响应值提高了12.1倍;而且4%(V/V)异丙醇基体可有效抑制硒的质谱干扰。ICP发射功率和雾化气流速是影响异丙醇在ICP-MS测定过程增敏效应的主要因素。以78硒为测定同位素,方法检出限为0.005mg/kg,实际样品测定精密度均小于5%。用于测定土壤和沉积物国家标准样品并对其消解液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63.
采用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放电与催化剂MnO2联用技术对苯去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MnO2可充分利用O2和产生于介质阻挡等离子放电区的O3,能够增加苯氧化分解为CO2的程度,且苯去除的能量效率是不用催化剂时的2倍.催化剂MnO2苯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能量密度低于564J/L时,MnO2离放电区的距离越近,苯的去除效果越好;当能量密度高于1051J/L时,苯的去除效果与MnO2离放电区的距离有关并有一个最佳值.阐述了苯在等离子体放电区以及MnO2上的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664.
介质阻挡放电去除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设计了一套高压电源和同轴圆柱 -筒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装置 ,进行了冷等离子体去除NO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研究了气体流量、NO初始浓度、放电电压、O2 含量以及中心电极尺寸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 .当流量较小或NO初始浓度较低时 ,有较高的去除率 ;流量变大和NO初始浓度增加时 ,NO的去除率将下降 .放电电压升高 ,NO去除率将增大 .O2 的存在会降低NO的去除率 .放电管其它特征尺寸给定条件下 ,中心电极存在一个最佳直径 ,使得NO的去除效果最为理想 . 相似文献
665.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模拟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对伊红B模拟染料废水降解进行了研究.借助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其降解过程,用酸度计测定了降解液pH的变化,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降解过程中伊红B的形貌并初步探讨了降解机理.结果表明,伊红B被降解为CO2、H2O和简单无机盐;在波长为513 nm时,降解110 min后,脱色率达到95%;反应后降解液pH降低,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羧酸类物质生成.通过吸光度值计算得到了动力学常数k=0.0206 min-1,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666.
667.
668.
采用吸附-放电等离子体分解工艺去除NOx,考察吸附剂类型和放电方式以及循环操作对NOx去除性能的影响.所考察的4种分子筛(ZSM-5、MOR、SAPO-34和SSZ-13)中SSZ-13具有较大的NOx吸附容量和较低的吸附强度,有利于延长吸附时间并促进等离子体作用下NOx的脱附和分解.程序升温脱附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NOx主要以物理吸附或较弱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于SSZ-13表面,少量转化为NO3-和NO2-等强吸附物种.放电方式显著影响等离子体去除SSZ-13表面NOx的性能,与N2吹扫放电和封闭放电相比,采用先封闭放电后N2吹扫放电的方式可同时获得较高的NOx去除率和去除能效以及较低的NOx残留率和N2O选择性.吸附-等离子体分解循环操作时可获得稳定的NOx去除性能,循环使用6次后SSZ-13晶相和孔结构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69.
等离子体技术在处理垃圾焚烧飞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飞灰进行TCLP重金属浸出试验,发现重金属Cd的浸出浓度达到0.322 5 mg/L,高出国家规定的毒性浸出标准(Cd:0.3mg/L),采用美国EPA规定的1613方法分析飞灰中的二(噁)英含量,其毒性当量I-TEQ为0.45 ng/g.利用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对飞灰进行熔融处理,对得到的熔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飞灰经过熔融处理后,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得到很好的控制,远低于毒性浸出标准,飞灰中的二(噁)英毒性当量I-TEQ接近91.6%被降解消除,得到的熔渣呈非结晶质的玻璃质结构,具有非常致密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670.
Trace metals in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s in one industrial urban city: Spatial variations, sources,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hengzhen Zhou Qi Yuan Weijun Li Yaling Lu Yangmei Zhang Wenxing W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4,26(1):205-213
Trace metals in PM2.5were measured at one industrial site and one urban site during September, 2010 in Ji'nan, eastern China. Individual aerosol particles and PM2.5samples were collected concurrently at both sites. Mass concentrations of eleven trace metals(i.e., Al, Ti, Cr, Mn, Fe, Ni, Cu, Zn, Sr, Ba, and Pb) and one metalloid(i.e., As) were measur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ICP-A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mass concentrations of PM2.5(130 μg/m3) and trace metals(4.03 μg/m3) at the industrial site were 1.3 times and 1.7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urban site,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industrial activities nearby the city can emit trace metals into the surrounding atmosphere. Fe concentrations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measured trace metals at both sites, with concentrations of 1.04 μg/m3at the urban site and 2.41 μg/m3at the industrial sit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Pb showed the highest enrichment factors at both sites, suggesting the emissions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existed around the city. Correlation coefcient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u, Fe, Mn, Pb, and Zn were originated from vehicular trafc and industrial emissions at both sites; As, Cr, and part of Pb from coal-fired power plant; Ba and Ti from natural soil. Based on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w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trace metals were internally mixed with secondary sulfate/organic particles. These internally mixed trace metals in the urban air may have diferent toxic abilities compared with externally mixed trace met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