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半干法烟气脱硫新技术——粉末—颗粒喷动床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粉末-颗粒喷动床(powder-parricle spouted bed,PPSB)是近几年来由于日本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的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本文介绍了PPSB的基本原理、优点以及在试验条件下所得到的影响因素和适宜的运行方式。PPSB在结构、废物处理、操作和费用方面比湿法有所提高,同时又比干法和其他干法的去除率和吸收剂的利用率高。此外,对吸收剂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石的脱硫效率虽然不及石灰,但是由于PPSB中吸收剂的停留时间长,气、固、液三相接触好的特点以及可以对石灰石进行磨研磨,因此,利用石灰石作吸收剂的PPSB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脱硫效率,同时也可以保持较好的经济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试验和应用。所以PPSB是一项十分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的烟气脱硫新技术。  相似文献   
22.
水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饮用水处理的各工艺过程对藻毒素的去除作用,并根据前期已进行的实验对各工艺的优化组合进行了讨论,认为以气浮代替沉淀,并附之以粉末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可有效地去除藻毒素;对没有条件改造沉淀池的水厂可暂时采用预氯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组合的工艺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对生物预处理工艺进行适当的强化,可达到对有机物、藻类、藻毒素等物质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23.
向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可以显著提高膜的过滤性能,有效缓解膜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投加PAC的吸附作用减少了由于胞外聚合物(EPS)而引起的膜污染;膜表面PAC颗粒的存在减小了浓差极化层的厚度和水力边界层的厚度,提高了过滤物质的传递速率;膜表面形成的PAC层还可过滤微生物和胶体颗粒,减少了它们到达膜表面的数量.  相似文献   
24.
针对煤质粉末活性炭最显著的热危险特性——自燃危险性进行试验。采用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定系统对煤质粉末活性炭进行自燃试验,测定煤质粉末活性炭的最低着火温度;采用SDT Q600热重分析仪测定煤质粉末活性炭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以20℃/min的速率升温至700℃时的热解和燃烧特性,通过TG/DTG曲线计算其着火温度,并进行热稳定性评价。粉尘层自燃试验结果表明,煤质粉末活性炭最低着火温度为400℃,具有自燃危险性,易形成阴燃;氮气气氛中热解试验表明,热解过程经历了室温~120.0℃和280.0~700.0℃两次轻缓失重阶段,646.44℃时挥发分热失重速率最大,对应热失重速率峰值为0.082 6%/℃,自燃危险性较低;空气气氛中燃烧试验表明,燃烧过程经历了室温~95.5℃和300.0~600.0℃两次剧烈失重阶段,分别为吸附水分受热蒸发和氧化生成的有机官能团分解脱附导致,565.35℃时挥发分热失重速率最大,对应热失重速率峰值为13.20%/min,粉末较强的氧气吸附效应和较低的导热系数导致其自燃倾向较高,火灾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25.
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宏杰  董文艺  李伟光  尹文超  陶鑫 《环境科学》2008,29(10):2856-2861
通过批量实验对比了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和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对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吸附等温方程同时符合Langmui,和Freundlich方程,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活性污泥对结晶紫具有很好地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达到571.26 mg·g-1,远高于粉末活性炭的131.09 mg·g-1.应用假一级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更符合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搅拌速度仅对转速低于500 r·min-1时的污泥吸附速度有影响,吸附速度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并不影响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最终吸附平衡.当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较低时(10:1,质量比),出水中结晶紫的浓度随着初始结晶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初始比例为20:1和50:1时,初始结晶紫的浓度对出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6.
2,4-DCP(2,4-二氯苯酚)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氯酚类化合物,在我国和欧美等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氯酚类化合物都被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实验以2,4-DCP溶液作为给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模拟水样,使用粉末活性炭(PAC)对其吸附至饱和后进行微波辐照再生,探讨了影响活性炭再生效果的诸多因素。以N2为载气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800 W,再生时间为3 min,载气流量为0.6 L/min的控制条件下可得到最佳的再生效果;另选CO2为载气对活性炭再生进行比照实验,结果表明CO2载气的再生效果略优于N2,具有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27.
活性炭物化性质对吸附天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研究了天然水体条件下2种合成有机污染物(SOC)甲基对硫磷(MP)和三氯乙烯(TCE)以及天然有机物(NOM)在5种粉末活性炭(PAC)上的吸附特性.在对活性炭的物化特性进行全面表征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PAC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天然水体中SOC类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并利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HPSEC...  相似文献   
28.
本文根据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物料平衡关系,提出PACT活性污泥中生物质量和粉末活性炭(PAC)质量的计算和测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曝气池混合液中PAC浓度随着PAC投加量和泥龄与水力停留时间的比值的提高而增加.通过实际测定活性污泥PAC在不同温度时的挥发量,得出三个联立方程式的基本系数,从而测得实际的PAC活性污泥试样中生物质量和PAC质量.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过电位抛光对不锈钢异形截面微流道内壁成形性及双极板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化学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粗糙度测试分别对激光粉末床熔融技术成形异形截面微流道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抛光时间对微流道内壁表面形貌、典型缺陷、表面粗糙度及双极板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 在抛光前10 min,微流道内壁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随着抛光时间的延长,其表面粗糙度达到稳定值,同时典型缺陷也由黏粉、半熔金属颗粒等局部缺陷逐渐变化到球化、挂渣、阶梯效应等大范围缺陷,直至出现点蚀现象。抛光时间在5~15 min内,LPBF成形316L不锈钢表面质量提升,随着抛光时间的增加,其耐腐蚀性下降。结论 采用过电位抛光工艺并选择适当的过电位抛光时间,能有效提升微流道内壁成形质量及双极板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30.
针对镇江金山湖备用水源,考察混凝、预氧化、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吸附以及与预氧/氯化联用工艺对天然原水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和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无机盐混凝剂中三氯化铁去除效果最好,且去除效果随投加量增大而提高;高锰酸钾预氧化在低投加量时可取得良好效果,增大投加量去除率降低;次氯酸钠预氯化会产生大量THMs,不宜单独使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效果分别随时间和投加量增加而增大;预氧/氯化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去除率最高(60%),且活性炭吸附可大大减少预氯化产生的TH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