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3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770篇
安全科学   23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30篇
综合类   2407篇
基础理论   448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408篇
灾害及防治   180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01.
近些年来,围堰、跨区域调水、清淤等人类活动导致太湖中的岛屿面积的变化及其边界的迁移。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探究太湖内岛屿面积的变化趋势及边界的迁移方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为因素对岛屿动态变化的的影响,进而指导太湖治理工作。通过波段分析、非监督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的方法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岛屿信息,获得1984~2017年不同时期的岛屿面积和边界数据,并对岛屿面积和边界数据进行动态变化趋势的分析,最终结合从文献、年鉴和其他与太湖相关资料中总结的与太湖岛屿相关的人为活动信息分析引起太湖主要岛屿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小贡山、漫山岛和三山岛屿总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与年际间波动幅度不同,岛屿面积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可归纳为清淤和旅游开发,自然驱动因子为流水侵蚀;岛屿边界的迁移与"禁止围网养殖"、"湿地公园建设"等政策实施呈现显著相关性,且具体变化与政策颁布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202.
利用1961~2018年河南省1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暴雨初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初日为5月19~7月16日,最早暴雨初日为1月28日~5月25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推迟,由西向东明显提前,由平原向山区明显推迟。(2)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终日为8月5日~8月30日,最晚暴雨终日为9月9日~11月29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日期提前,由西向东明显推迟,由平原向山区最晚暴雨终日明显提前。(3)河南省各站年平均暴雨日数为0.7~4.3天,由南向北明显减少,由西向东明显增多,由平原向山区明显减少。(4)河南省平均暴雨初日和平均暴雨终日均有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和0.2 d·(10 a)~(-1);平均暴雨日数呈阶段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呈明显减少趋势;各站暴雨初日、暴雨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在-9.3~9.3、-2.4~5.4和-3.0~3.2 d·(10 a)~(-1)之间,但仅有少数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203.
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成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汾渭平原刚被划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基于2014—2018年PM2.5、SO_2、NO_2、O_3和CO等污染物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了汾渭平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采暖期PM_(2.5)、SO_2、NO_2和CO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非采暖期PM_(2.5)相比采暖期低42%~54%,采暖期SO_2、NO_2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采暖期的2.7、1.5、1.6倍,而非采暖期O_3平均浓度是采暖期的2.2倍;(2)PM_(2.5)和SO_2为采暖期首要污染物,O_3为非采暖期首要污染物;(3)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三省交界处和临汾的PM2.5浓度均较高,采暖期气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非采暖期基本相似,其中SO_2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山西境内河南境内陕西境内;(4)采暖期PM_(2.5)与SO_2、NO_2、CO浓度均呈正相关,与O_3呈负相关,非采暖期SO_2、NO_2和CO随PM_(2.5)浓度呈一致变化趋势,均先上升后下降,与采暖期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5)采暖对PM_(2.5)和SO_2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4.9%和42.1%。  相似文献   
204.
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粒度与粒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赞红 《环境科学》2007,28(9):1935-1940
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代表性城市石家庄市,利用挂片法采集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颗粒物样品,在CIS-50粒度粒形仪上进行视频通道测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颗粒表面形态进行观察,得出颗粒物粒度分布、粒形参数及形貌特征.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粒度分布为连续多峰曲线形态,粒径范围为0.8~120 μm,集中于10 μm以下,粒度均值变化为4.086 0~7.622 7 μm,标准差随粒度均值增大而增大;粒形参数中形状因子均值变化为0.718 3~0.899 3,分维度均值变化为1.041 1~1.072 0.上述数据均呈现在非采暖期间小于采暖期间的特征.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大气颗粒物多为表面粗糙的块状形貌,粒度较大;团聚状次之,并呈粗、细2种团聚形态;球体颗粒粒度最小.分析认为,石家庄市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粒度粒形变化受地面排放影响强烈,采暖期新增颗粒物粒度为5~8 μm,粒形为近圆形及圆形,呈聚合体形态;PM5数量比与近方形及正方形颗粒数量比呈较好正相关,r 为0.945 8,与近圆形及圆形颗粒数量比呈负相关,r 为-0.972 6,PM5在大气颗粒物粒度粒形变化中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5.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苏锡常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原锡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取样点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转换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1980—199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为0.59;1995—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增加为0.74. 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1982—2005年原锡山市pH降低0.58,w(有机质)降低1.02 g/kg,w(全氮)降低0.16 g/kg,w(全磷)降低0.48 g/kg,w(速效氮)降低7.63 mg/kg,w(速效磷)增加26.16 mg/kg,w(速效钾)增加36.9 mg/kg,土壤含水率降低0.52%,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降低3.06;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6.
崇明东滩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磁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崇明东滩的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的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磁学、粒度、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分析、比较与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在以粉砂为主的崇明东滩,通过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评价,除低潮滩无污染外,中潮滩和高潮滩均有中度的重金属污染. 选取中度重金属污染的高潮滩沉积物柱样进行粒度、重金属含量以及磁性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χfdARM/SIRM与重金属含量和粘土(粒径<4 μm)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以此建立了磁诊断线性回归模型;χfd和χARM/SIRM可作为重金属含量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207.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于我国稳定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占水田补旱地、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较普遍,如何协调好耕地保护与湿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探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机制,应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以及景观开发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下湖南省湿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研究了该政策对湿地生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有:(1)2009~2018年水田被建设占用是湖南省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2018年水田占补平衡政策虽然有效控制了湖南省湿地面积的减少速率,但也提高了自然湿地转为水田的比率。(2)从空间上分析,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人工湿地(水田)的原因,长沙市、湘潭市、常德市等经济发达的市区是湖南湿地减少较多的区域,而洞庭湖周边地区则是自然湿地减少较大的区域。(3)2009~2018年来湖南省湿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来越大,其生态质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认为将来需要继续科学、系统地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占用水田的同时,既要加强优质水田的补充,也要注重自然湿地的保护。研究成果可以为将来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8.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全局性意义。“共抓大保护”战略提出以来,特别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以来,各方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绿色转型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系统梳理和调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治理成效与绿色发展态势,剖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和长江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9.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京、津、冀、豫的用水安全。为了揭示丹江流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基于SWAT模型,结合了2000、2008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8~2018年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丹江流域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 400.98 km2,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938.20、400.04、43.53和12.44 km2;(2)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用地、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减少。整体而言,相较于2000情景年,2008情景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0.27亿m3(-2.16%)、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1.19万t(-6.74%);相较于2008情景年,2018情景年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1.68亿m3(-13.73%)、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8.97万t(-54.46%);(3)丹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呈现...  相似文献   
210.
利用1985~2004年能见度和有烟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 a当中,湄洲湾沿海能见度和大气受烟尘污染的变化.结果表明:湄洲湾夏季沿海能见度明显好于冬季,这可能与冬夏盛行风向不同,输送排放污染源地不同以及不同季节天气气候条件相关.湄洲湾冬季和夏季沿海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尤以夏季为突出.污染日在86~199d之间徘徊;1985~1988年是污染"轻微期",年平均污染日101d;1997~2000年是污染"严重期",年平均污染日达186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