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277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61.
xDLVO理论解析微滤膜海藻酸钠污染中pH值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论定量解析不同pH值下海藻酸钠微滤膜污染过程中的界面相互作用,评价范德华力(LW)、双电层作用力(EL)、极性力(AB)对海藻酸钠微滤膜污染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pH5~9范围内,AB相互作用能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总界面相互作用能的性质与强度.不同pH值下海藻酸钠微滤膜污染趋势(K)为pH 5 > pH 7 > pH 8 > pH 9. 由于与海藻酸钠之间的界面作用为引力,疏水性膜在过滤初期膜污染更为严重;污染后期亲、疏水性膜污染行为差异不明显,因为此时海藻酸钠之间的排斥性界面作用为主导.初始、后期阶段K值分别与膜-海藻酸钠界面自由能、海藻酸钠-海藻酸钠界面自由能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说明xDLVO理论可以有效预测不同pH值下海藻酸钠微滤膜污染行为.  相似文献   
162.
传统的膜分离难以实现低压下多组分污染物的同步去除。通过错流灌装的方式将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8灌装到非对称超滤膜分离层下的指状孔内,制备了序构分离-吸附双功能膜(DFUM),并开展了其对水中复合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研究。在不改变原始膜结构与截留性能的基础上,DFUM内ZIF-8纳米粒子的负载量可达到2.87 mg/cm2。以腐植酸与Cu2+为模型污染物,考察其在多种污染物共存体系的去污性能,结果显示:在0.16 MPa压力和45 L/(m2·h)通量工况下,先分离后吸附的序构设计可同步去除HA和Cu2+,去除率分别为95.4%和97%,Cu2+的去除性能不受共存的腐植酸影响;与表面沉积的方式相比,DFUM对废水中Cu2+的有效去除体积可提高3倍。研究可为水中多组分污染物的低压同步去除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3.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作用及其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通过对云南泸沽湖、洱海沉积物孔隙水微量重金属剖面特征及界面扩散通量的研究,定量评估了微量重金属界面扩散作用对上覆湖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了春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孔隙水微量重金属浓度面均呈典型的峰形分布,界面氧化还原状况的变化是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微量重金属界面扩散通量在夏季明显大于冬季,深水区大于浅水区;这种擅长 用作用对湖水中微量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大,尤其对深度较小,水体寄宿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4.
本文通过对某钢铁企业安全管理难点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关键人员管理、界面管理、异常作业管理、相关方管理的对策措施,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对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5.
不同染料化合物在天然锰矿界面的脱色特性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刘瑞霞  汤鸿霄 《环境化学》2000,19(4):341-347
本文考察了染料化合物在天然锰矿界面脱色特性,并探讨溶液pH值、环境温度、不 照射及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溶液pH值是影响染料脱色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光照对不同染料化合物脱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颗粒物浓度升高及粒径降低有利于染料脱色,温度升高,直接耐晒红F3B脱色率提高,将不同温度下,该染料脱色率随时间的变化按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模拟,再依据阿累尼乌斯方程,求得直接耐晒红F3B在天然  相似文献   
166.
气-水界面对病毒静态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赵炳梓  张佳宝  张丛志  王秋英  陈吉 《环境科学》2007,28(12):2780-2805
气-水界面存在可能导致不能正确评价土壤对病毒的静态吸附能力.本研究通过室内一次平衡法实验,比较分析气-水界面对噬菌体MS2在不同处理(非灭菌/灭菌)的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实验结果影响,同时评价不同程度气-水界面对没有土壤存在时的病毒回收率影响.结果表明,气-水界面存在对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砂质潮土上最为明显,其次为红壤土,而在红粘土上的影响几乎可忽略,这可能与土壤本身吸附/致死病毒的能力不同有关;土壤灭菌后进一步加剧气-水界面对砂质潮土吸附实验结果的偏差,而在红壤土上则有减弱趋势.气-水界面存在显著降低空白实验病毒回收率,其降低趋势随气-水界面的增加而加剧,当加入土壤后,土壤颗粒有可能阻止病毒接近气-水界面或改变病毒吸附在固-液-气界面的力量,因而气-水界面存在时的空白实验结果并非为真正的空白实验结果,这可能是导致气-水界面引起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7.
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粒子的结构形貌及其混凝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威  杨艳玲  李星  李圭白 《环境科学》2007,28(5):1050-1055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絮凝粒子的结构形貌并采用Zeta电位测定仪对粒子的荷电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红外光谱、XRD等技术对粒子的界面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混凝试验考察了KMnO4 还原法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胶体对原水的混凝性能并探讨了混凝机理.结果表明,胶态水合二氧化锰粒子在去离子水和原水中荷负电,在去离子水中,粒子直径为10 nm并形成网状结构,有利于发挥吸附架桥作用;粒子具有丰富的表面羟基,比表面积为151.422 m2/g,为δ-MnO2,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污染物的界面特性;较低投量的胶态水合二氧化锰表现出对原水的优良混凝效能和去除有机微污染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8.
胡佶  张传松  王修林  王江涛 《环境科学》2007,28(7):1442-1448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现场研究了3~5月东海硅藻赤潮发生前后10个站位的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并应用连续函数拟合法计算了营养盐的界面交换速率.结果显示,NO-3-N在赤潮前向沉积物中汇聚[-1.33~-0.68 mmol/(m2·d)],赤潮后却基本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0.69~0.82 mmol/(m2·d)].NH+4-N在赤潮前后大都从沉积物中释放[-0.65~1.46 mmol/(m2·d)],赤潮后释放速率小于赤潮前.NO-2-N赤潮前后除Zc17站外都向沉积物中汇聚[-0.09~0.05 mmol/(m2·d)],赤潮后汇聚速率稍高.SiO2-3-Si在所有站位都由沉积物向海水释放[0.85~9.23 mmol/(m2·d)],其赤潮后速率高于赤潮前.PO3-4-P在赤潮前向沉积物中汇聚[-0.06~-0.01 mmol/(m2·d)],在赤潮后却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0~1.26 mmol/(m2·d)].NO-3-N和PO3-4-P向东海近海沉积物的汇聚在春季不利于硅藻赤潮的暴发,但其在硅藻赤潮暴发后从沉积物的大量释放为后面紧接的大面积甲藻赤潮的暴发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补充.  相似文献   
169.
在研究海岸带广泛存在的凸凹不平的不透水层的几何及地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渗流运动的特征,运用数理分析的手法,建立了不同于以往的模拟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变动规律的二维数值仿真数学模型.其后,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其效度.  相似文献   
170.
研究了破乳剂对化学驱采出液体系微观结构以及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观测了不同浓度破乳剂加入前后采出液体系中分散相水滴粒径变化,并通过比较破乳剂对乳状液脱水率以及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探讨了破乳剂对化学驱采出液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破乳剂能加快水滴聚并进程,使分散相水滴聚并明显,而破乳剂对这一过程影响的关键在于对乳状液油水界面剪切黏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