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6,(6):113-119
清末民初,上海市政当局改革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开办清洁所,招商承包秽清运,旧头、夫及农民纷纷反对,争夺秽清洁权。地方政府采取多重举措进行事前预防、现场控制和善后调控。虽然政府难以锁定闹事者,低估改革阻力,改革宣传不充分,工作低效,但规范城市秽清运的改革方向正确,注重维护夫、农民等多数人的利益,控制方式相对温和,使得反清洁所风潮未成泛滥之势。反清洁所风潮只是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在现代化改革过程中经历的阵痛,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而风潮渐息。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尿分集生态卫生旱厕的特点及应用效果,该厕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排泄物可再次利用,能形成可持续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3.
高温厌氧消化中底物浓度对病原指示微生物杀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土地利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以降低环境风险.通过研究在不同的底物浓度条件下,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55℃)过程对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分析厌氧消化前后污泥中病原指示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VFAs浓度和累积产甲烷量增加.在底物浓度为28~84 g·L-1、温度为55℃、持续28 d的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上清液中总大肠杆菌下降2.0~3.0个数量级、大肠杆菌下降1.8~3.3个数量级;消化后污泥中总大肠杆菌和大肠杆菌杀灭率均达到99%以上;且上清液中和消化污泥中均未检测到沙门氏菌的存在.在研究底物浓度范围内,当底物浓度大于45 g·L-1时,消化液和污泥中总大肠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94.
王西峰  龚昕  胡晓莲  任伯帜 《环境科学》2014,35(4):1332-1336
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进行UV和UV-TiO2光催化消毒,研究了复活光强度(0~41μW·cm-2)对不同方法消毒后水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复活的影响.结果表明,UV-TiO2消毒效率远高于单纯的UV消毒.大肠杆菌经UV-TiO2消毒后,只有在较强的复活光照射下才会产生一定的光复活,而单纯UV消毒后即使在较低的复活光强下也会出现较强的光复活.UVTiO2消毒对肠球菌的光复活现象抑制明显,在小于21μW·cm-2的低复活光照射下肠球菌经72 h照射后几乎不发生光复活现象,只有在较强的复活光照射下才会产生一定的光复活.  相似文献   
95.
生物法回收贵金属铂纳米颗粒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儒  朱能武  康乃馨  石超宏 《环境科学》2016,37(7):2799-2806
利用自行分离的肠球菌Z5(Enterococcus faecalis Z5)菌株(保藏号CCTCC M2012445)回收贵金属铂,探讨了其在外源电子供体条件下以纳米颗粒形式回收溶液中化合态铂的可能性,研究了铂初始浓度、生物量、温度以及p H值对回收过程的影响,探讨了肠球菌Z5回收铂纳米颗粒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肠球菌Z5菌株可以回收铂纳米颗粒,回收过程主要包括生物吸附和生物还原.铂初始浓度为286.46 mg·L~(-1)、生物量为3.2 g·L~(-1)、温度50℃以及p H值为6时为其最佳回收条件.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回收产物为5 nm左右粒径的铂纳米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质.X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Pt(Ⅳ)首先被还原为Pt(Ⅱ),然后被还原为Pt(0),且从Pt(Ⅱ)还原成Pt(0)为限制步骤,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显示菌体表面的羟基和酰胺基官能团可能在回收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6.
用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分别检测地表水和污水同组样品。应用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的统计方法比较两种检测手段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大肠菌群检测,测定结果具有强相关性,但统计学意义上有差异。在置信度95%时此差异能被接受。酶底物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稳定,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可用以评价水质微生物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97.
略论粪大肠菌群及其多管发酵法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的细菌学测定特别是肠道细菌的检验,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卫生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肠菌群是水质特别是饮用水重要检测指标,其多管发酵检测法是国家及行业标准方法,在实践中对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环节要加以重视,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8.
北运河粪源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河流微生物污染研究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海河流域北运河水系典型河流断面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估了北运河水系微生物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丰水期的源微生物污染严重,大部分断面菌群量超过105MPN·L~(-1),平水期和枯水期源微生物菌群量约为103~105MPN·L~(-1),变化不显著;流域内的农业河段源微生物最为严重,呈劣五类水体概率超60%,城市河段降雨前后源微生物含量变化更明显,部分河流断面的源微生物菌群量从103MPN·L~(-1)增长为106MPN·L~(-1); 2017年丰水期,北运河水系大肠菌群的单次暴露风险主要在0. 015~0. 035之间,莲花河、马草河、清河下、温榆河下为人体健康风险的关键敏感断面,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蚓作为草坪草坪床基质改良剂对基质理化性状和草坪草生长的影响,以确定蚓作为坪床基质改良剂的可行性.在砂中添加20、40、60、80和100 g·kg-1蚓作为坪床基质,并与添加40g·kg-1泥炭的坪床基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添加蚓可使基质pH值下降,电导率σ值明显增加,100 g·kg-1蚓处理σ值比对照(未添加蚓或泥炭)提高了约16倍,但成坪后基质σ值明显下降,并与对照接近.添加蚓能够明显改良坪床基质,有利于草坪草的生长.与40g·kg-1泥炭处理相比,添加40、60、80和100 g·kg-1蚓处理的草坪成坪时间更短,草坪颜色较深,叶片变宽,再生速度快.蚓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坪床基质改良剂,在20、40、60、80和100 g·kg-1蚓添加量条件下,蚓添加量越高,其对基质的改良效果越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因蚓含磷量较高而可能带来草坪草后期长势过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endosulfan-degrading bacterial strain Alcaligenesfaecalis JBW4 was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This strain is able to use endosulfan as a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train JBW4 and for biodegradation by this strain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metabolic products of endosulfan degradation were studied in detail. The maximum level of endosulfan biodegradation by strain JBW4 was obtained using broth at an initial pH of 7.0, an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f 40℃ and an endosulfan concentration of I00 mg/L. The concentration of endosulfan was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Strain JBW4 was able to degrade 87.5% of α-endosulfan and 83.9% of β-endosulfan within 5 days. These degradation rate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bacterial strains. Endosulfan diol and endosulfan lactone were the major metabolites detec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endosulfan sulfate, which is a persistent and toxic metabolite, was not detecte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faecalis JBW4 degrades endosulfan via a non-oxidative pathway. The biodegradation of endosulfan by A. faecalis i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dditionall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strain JBW4 may have potential for the biodegradation of endosulfan resid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