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4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680篇
安全科学   5011篇
废物处理   221篇
环保管理   950篇
综合类   4045篇
基础理论   442篇
污染及防治   372篇
评价与监测   334篇
社会与环境   239篇
灾害及防治   45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1007篇
  2013年   555篇
  2012年   756篇
  2011年   754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689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545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循环再利用潜力及增产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红墩妥田系统有机养分循环再利用潜力大,水稻收获,年均从稻田系统中输出NPK的总量最大可达到224.7,53.0和271.4kg/hm^2,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年均可归N,P,K量最大分别为115.1,35.8和231.5kg/hm^2,占系统输总量的51.2%,67.5%g和85.3%,保持稻田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可提高系统生产力,在不施化肥的情况下,增产3056kg/hm^2,增施N肥,增产2753kg/hm^2,增施N,P肥,增产1543kg/hm^2;NPK配合,增产984kg/hm^2;有机物循环再利用还可增强稻田系统的稳产性能,降低稻谷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有机物循环再利用对水稻的增产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在施用N,P,K化肥基础上圾机物养分循环再利用水稻增产率在试验期间的前5年为7.2%,后5年平均为9.4%。  相似文献   
7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13.
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压力,认为生境破碎萎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增长与贫困、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压力。  相似文献   
714.
本文运用IPCC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在省际层面测度了我国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基于扩展的STIRPAT和Kaya模型,构建家庭部门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子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003-2012年分省面板数据样本及城乡子样本进行系统GMM估计。本文研究表明,第一,我国城乡家庭部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在近十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家庭部门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高碳排放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较低;第二,城乡家庭部门生活能源消费的上期碳排放量对本期碳排放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这反映出我国家庭部门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和路径依赖性,是一种动态自适应机制;人口规模、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强度和城镇化因素,都对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本文研究得到如下启示及政策含义:家庭部门碳减排将是一个有步骤、分区域的渐进过程,我国碳减排政策应当兼顾消费升级和碳排放的双重目标,努力构建分层次碳减排的适应性预期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应着眼于引导和激励居民低碳消费,缓解人口规模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和城镇化对家庭部门碳减排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能源价格改革、财政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等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改造等科技手段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些政策将更有利于城镇家庭部门碳减排。  相似文献   
715.
采用电称冲击低压系统(ELPI)将无烟室和吸烟室内的空气颗粒物(0.03~10.00 μm)分成12级,对其粒子数和质量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吸烟室PM0.03~10.00的日平均粒子数和质量浓度分别是无烟室的1.50、1.13倍.烟草烟雾对室内颗粒物粒子数的影响集中在0.03~1.00 μm粒径段;对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双模态结构,峰值分别在0.20~0.70、5.00~8.20 μm粒径段.烟草烟雾颗粒物的粒子数和质量浓度随烟雾消散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粒径越小,减小的越明显;烟草烟雾颗粒物在室内消散缓慢,会在长时间内造成影响,应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716.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浙江省人大、政协、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对环保工作带来的挑战,正确面对环保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协调、克难攻坚,如期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717.
脚踏发电     
日本研究人员于2008年12月10日开始在火车站测试一种脚踏发电系统,利用进出车站乘客脚踏地面产生的震动发电,以实现供电部分自给。  相似文献   
718.
纵观现有旅游地环境承载力(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ECC)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量测指标体系及在旅游管理与规划领域的运用进行探讨,其阈值量测则以静态极值为主,且个案居多,表明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范式与共同纲领.更为重要的是,TECC阈值研究仅作为概念获得共识,定量分析尤显不足.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在深入分析TECC与旅游地生命周期之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动态演化模型,通过引入时空参量探究TECC演化方式及规律性.该研究一方面为探寻TECC理论提供一种新思路,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环境承载力合理阈值量测这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借鉴预警理论构建TECC预警系统可对旅游地演化发展进行警情预测与管理调控,这样一方面可解决现今TECC研究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预警性的现实性问题,另一方面可为旅游地管理规划者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19.
基于物元分析法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础设施应具有持续有效地提供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整体功能,对其可持续水平的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应用物元分析方法建立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评价物元模型,通过分析基础设施宏观可持续的内涵,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可持续标准、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值作为物元,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以某城市基础设施为例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说明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物元分析法基础设施可持续水平的科学评价,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更新改造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0.
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环境类指标构建研究——以崇明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将压力 状态 响应(PSR)模型与系统分析法理论集成起来构建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环境类指标的方法和步骤。指标构建过程分为4个步骤:(1)首先利用已有生态区域(岛)相关环境类指标确定备选指标集;(2)利用PSR模型对指标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筛选;(3)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利用系统分析法确定指标核心要素,得到二次筛选指标;(4)以2030年为远期目标年,以综合性和动态性为依据确定最终指标。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确定水、气、土为核心考核要素,构建了基于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的近期及远期目标的环境类考核指标体系。指标评价结果表明,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环境类综合指数为72,其中环境压力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环境保护指数分别为85、80和51,与崇明岛实际较为吻合。部分研究结果已在崇明岛生态建设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