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83篇
安全科学   586篇
废物处理   57篇
环保管理   204篇
综合类   1265篇
基础理论   290篇
污染及防治   160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10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保证所发表论文的首创性和学术严谨性,《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编辑部特发表如下联合声明.我们明确反对个别作者的一稿两投或变相一稿两投行为.自即日起,我们各刊在接受作者投稿时,要求  相似文献   
122.
电化学产电菌的分离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玉杰  李贺  王鑫  何伟华  刘尧兰 《环境科学》2010,31(11):2804-2809
利用兼性滚管法分离了折流板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BAFMFC)A、B两格室的阳极生物膜,共获得19株纯菌.将菌株投加至无菌立方型反应器中,检验其产电特性.利用交流阻抗法测量各纯菌电池的内阻,结果显示38个电池的欧姆内阻为25Ω±5Ω,说明了各电池的产电差异来源于菌株本身的活性.其他运行条件均保持不变,在1000Ω外阻下,7株纯菌电池的输出电压在200mV以上.其中,A格室产电活性最高的菌株(A2)产生的最大电压为328mV,输出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65.1mW/m2,B格室产电活性最高的菌株(B1)最大电压为241mV,最大功率密度为214.4mW/m2.原子力显微镜和脂肪酸快速鉴定表明,A2为肠杆菌科的杆菌,B1为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23.
印钞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鉴于现有处理工艺出水普遍不达标的情况,通过对比实验确定了改进方案:超滤浓缩液离心出水在进入接触氧化池前,增加新的处理单元(Fenton氧化-混凝)。Fenton氧化最佳条件:FeSO4.7H2O投加量14 g/L,H2O2的投加量34 mL/L,初始pH值6.0,氧化反应时间1.5h,温度18.8℃;混凝过程最佳条件:PAC投加量4 g/L,PAM(5‰)投加量10 mg/L,pH值7。新增单元对废水中COD去除率接近80%,可生化性提高1.6倍,色度降低36%。  相似文献   
124.
西辽河流域沙土的氨氮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淋溶实验方法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的氨氮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沙土的氨氮解吸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解吸等温式;沙土氨氮解吸比率Dr在0.44~0.99之间,平均为0.75,解吸迟滞性指数TⅡ在0.05~0.65之间,平均为0.29,沙土对氨氮的解吸迟滞性较强,解吸可逆性较弱。被吸附的氨氮解吸淋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土氨氮解吸比率Dr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影响程度顺序为:有机质含量>粗粘粒含量>粘粒含量;解吸分配系数k和解吸迟滞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没有相关性;草地、农田和林地结构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较高,氨氮解吸迟滞性较强,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荒地结构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5.
开展卫生填埋场中的黏土衬层密实性试验研究对填埋场的工程设计和后期运营具有现实意义.黏土压实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孔隙率的减小,并改变黏土的电阻率,为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衬层密实性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理基础.文章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种装置(测深、温纳、偶极-偶极)进行对比测量,通过电阻率成像技术对压实黏土的电性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126.
采用批式发酵法对厌氧产氢菌株Bacteria.P利用葡萄糖发酵,在底物浓度、初始pH值、接种比例等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产氢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专性厌氧菌P是一种高效产氢的菌株,在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 g/L、初始pH为6.0、接种比例为1∶20时,发酵气体总产量和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85 mL和0.836 g/L。  相似文献   
127.
2014年APEC期间北京市PM10和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APEC会议期间联防联控措施对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毒性的影响,采集2014年APEC会议前后3个月北京市大气PM10和PM2.5样品,应用质粒DNA损伤评价法来研究其氧化性损伤能力. 结果表明,APEC会议期间PM10对DNA的损伤率高于PM2.5,颗粒物对 DNA损伤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本研究用TD30值来指示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TD30为引起30%的DNA损伤率所需要的颗粒物剂量(单位为 μg·mL-1),TD30值越低,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越强,APEC会议前后样品的TD30值表现为 APEC期间(11月)>APEC前(10月)>APEC后(12月),说明氧化能力APEC后 >APEC前 >APEC期间. 用PM10质量浓度乘上其在250 μg·mL-1 剂量下的DNA损伤率得到颗粒物暴露毒性指数TI(toxic index),与往年具有代表性月份样品的数据对比,TI大小顺序为2004年 >2014年 >2008年,说明大气中颗粒物暴露毒性随着政策控制力度的加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8.
乌鲁木齐大气PM2.5对质粒DNA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集乌鲁木齐大气PM2.5样品,使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不同季节PM2.5的氧化能力,并进行氧化性毒性与相应气象因素和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具有冬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M2.5全样和水溶部分氧化能力的季节差异较大,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具有冬季最大,春季和夏季之次,秋季最低.冬、春、夏、秋季大气PM2.5全样的TD30(PM2.5对质粒DNA造成破坏达到30%所需要的颗粒物的剂量)平均值分别为440,491,503,515μg/mL,水溶部分分别为474,721,666,600μg/mL.绝大部分PM2.5样品全样的TD30值均小于水溶部分样,表明全样的毒性大于相应的水溶部分样.全样TD30值与平均温度显著(P<0.05)正相关,表明寒冷的天气/季节可能造成PM2.5的高毒性.水溶样TD30值与风速显著(P<0.01)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的风速和低的相对湿度可能跟较低和较高的PM2.5的毒性有关.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仅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来评价大气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大小的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表面吸附的有害成分.  相似文献   
129.
应用"倍加清"特种微生物技术,结合"气浮+生化+固液分离"的处理工艺,以中海油绥中SZ36-1陆上终端含聚污水为水质样本,研究生物法处理海上油田含聚生产污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后出水可达"1.5.2"的水质标准,远优于"10.10.3"的注入水质指标要求,并确定了相关技术参数。该技术具备处理效果好、适应来水水质范围大、环境友好等优势。但由于空间重量的限制,尚不适用于海上油田平台的生产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30.
Excessive use of pesticides poses increased risks to non target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ack of proper awareness about the toxic potential of pesticides makes the farmer more vulnerable to pesticide linked toxicities, which could lead to diverse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The toxic potential of a pesticide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ir ability to induce genetic mutations and cytotoxicity. Hence, determination of genetic muta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each pesticide is unavoidable to legislate health and safety appraisal about pesticides. The objective of curr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determine the genotoxic and cytotoxic potential of Endosulfan(EN) and Lambda-cyhalothrin(LC);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 assay was utilized to determine cytotoxicity, while two mutant histidine dependent Salmonella strains(TA98, TA100)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utagenicity of EN and LC.Moreover, mutagenicity assay was conducted with and without S9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etabolic activation on mutagenicity. Even though a dose 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vertant colonies was detected with EN against both bacterial strains, a highly significant(p 〈 0.05) increase in the mutagenicity was detected in TA98 with S9. In comparison, data obtained from LC revealed less mutagenic potential than EN. Surprisingly,the non-mutagenic individual-concentrations of EN and LC showed dose dependent mutagenicity when combined. Combination of EN and LC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mutagenicity both in TA98 and TA100. MTT assay spotlighted comparable dose dependent cytotoxicity effects of both pesticides. Interestingly, the combination of EN and LC produced increased reversion and cytotoxicity at lower doses as compared to each pesticide, concluding that pesticide exposure even at sub-lethal doses can produce cytotoxicity and genetic mutations, which could lead to carcinogen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