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多环芳烃的光致毒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多环芳烃是一类常见的污染物,过去对其毒性的研究集中在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毒效应上,但是近期研究表明紫外光的照射对多环芳烃的毒性有显著性影响,称为PAHs的光致毒效效应。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在紫外光照射下的急性光致毒作用,致毒作用发生机理及毒性预测的数学模型,同时探讨了PAHs对紫外光致 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介质阻挡气液两相放电灭活大肠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双向窄脉冲介质阻挡气液两相放电技术,对大肠杆菌灭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了曝气量、初始含菌量、处理时间、电场强度及电导率与大肠杆菌灭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体灭活率随初始含菌量、电场强度、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较佳的曝气量为0.75m3/h.  相似文献   
103.
UV系统净化贝类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人工方法使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菌(Escherichia coli)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UV)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贝类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56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的E.coli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菲律宾蛤仔净化效果的因子依次为水交换率、贝水比和温度,其最佳的净化条件为:换水率3次/h、贝水比为1:4、温度15℃。证明紫外线系统用于净化菲律宾蛤仔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4.
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美婷  胡洪营  陈健  刘小彬 《环境科学》2011,32(6):1608-1613
采用紫外平行光仪辐照方法,研究紫外线对"水华"蓝藻中常见的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并探讨紫外线对藻沉降性能、叶绿素、藻胆蛋白的影响,以及藻生长光照条件对紫外线抑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50 mJ/cm<'2>紫外剂量下,藻细胞个数被控制于初始水平,藻生长受抑制,如增加紫外剂...  相似文献   
105.
犬瘟热在湘南流行,严重威胁养犬业的发展,用自制的鸡胚灭活苗和组织灭活苗可有效控制犬瘟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6.
107.
预防辐射     
辐射通常被描述成一种能量运动,通常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在辐射防护领域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不同曝气量、初始藻密度、放置培养时间、pH值和温度条件下强电场电离放电对铜绿微囊藻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微囊藻灭活率随曝气量、初始藻密度、放置培养时间、pH值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曝气量为500 mL·min-1,初始藻密度为9×106mL-1,pH值为9.18,温度为317 K,放置培养时间为4 d,处理时间为10 min时,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接近100.0%.  相似文献   
109.
VUV/Fe3+体系对水中全氟辛酸(PFOA)脱氟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VUV/Fe3+光催化体系对全氟辛酸(PFOA)进行脱氟处理,考察了PFOA初始浓度、Fe3+浓度、体系pH值对体系脱氟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正交法(RSM)优化分析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VUV/Fe3+体系对PFOA具有明显的脱氟作用.PFOA浓度与Fe3+浓度比为1.8∶1~1.2∶1和pH为3~4时,有利于体系的脱氟.基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各影响因子显著性排序为pH>Fe3+投加量>PFOA初始浓度,pH值和Fe3+投加量交互作用显著.模型回归性良好,最佳运行条件组合为:pH=3.41,Fe3+投加量为30μmol·L-1和PFOA初始浓度为38.6μmol·L-1(16mg·L-1)条件下,反应4h的脱氟率达到54.13%,与预测值相比偏差为0.36%.在VUV体系引入Fe3+提高了PFOA及中间产物对紫外光利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