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防紫外线纺织品性能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线是波长范围在200~400nm的电磁波,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具有杀菌作用,并能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但过多、过量的照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轻则使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躁、失眠;重则使人早衰、肌体免疫力下降,诱发皮肤病,甚至皮癌。  相似文献   
172.
电氧化杀藻过程中藻细胞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梁文艳  王珂  阮铃铃  隋丽丽 《环境科学》2010,31(6):1464-1469
由Ti/RuO2棒为阳极、不锈钢管为阴极组成电氧化管式反应装置,采用TTC-脱氢酶活性和中性红染色的活性测定方法,研究了电氧化杀藻中藻活性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8mA/cm2下处理30min后,以藻细胞密度计的杀藻率仅为45%,而此时TTC-脱氢酶活性下降了94%,中性红染色率为100%,藻细胞已无法再生长,已全部失活,表明活性指标比细胞密度更能准确反映杀藻处理效果.电解液种类对杀藻存在明显影响,常用电解液Na2SO4和NaNO3的杀藻效果相近,Na2SO4浓度对杀藻效果影响不大.但当电解液中含有0.1mmol/LNaCl时,杀藻效果明显提高,5min后的脱氢酶下降了87%,中性红染色率达到82%.藻样初始浓度对杀藻效果影响较大,细胞密度增大,杀藻效果急剧下降,以天然水为电解液,细胞密度达到水华时的4.4×107个/L,只需处理1min可将藻细胞全部灭活.  相似文献   
173.
基于PMA-定量PCR选择性检测技术的病原菌消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仝铁铮  吴舒旭  李丹  何苗  杨天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11,32(4):1120-1126
建立了一种核酸染料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定量PCR技术联合选择性检测活性病原菌的技术(PMA-qPCR),以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研究了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特性.结果表明,PMA染料能够分别去除99.94%和99.99%的来自非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DNA,PMA-qPCR技术能够有效区分活性菌与非活性菌;PMA-qPCR技术得到的氯和一氯胺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灭活速率常数分别为 2.24 L·(mg·min)-1和0.0175 L·(mg·min)-1,低于平板培养法得到的灭活速率常数;当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达到99%时,采用PMA-qPCR技术检测需要的ct值相比于平板培养法从0.6 mg·L-1·min上升到0.9 mg·L-1·min(氯消毒)和从20 mg·L-1·min上升到超过100 mg·L-1·min(一氯胺消毒);随着ct值的升高,常规qPCR的检测结果基本不变,因此常规qPCR不能够反映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作为一种新的表征消毒特性的检测技术,PMA-qPCR技术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74.
《中国环境科学》2012,(10):1837
"25年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保护地球生命免受有害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逐渐变薄——促使全球携手应对,这可能是迄今在环境问题上进行全球合作的最佳实例.《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不仅成功实现了近期目标,而且提供了实质性经验教训,启发人们应对其他全球性挑战,将其变成共同进步的机遇."在  相似文献   
175.
给水管网中耐氯性细菌的灭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4种常见消毒剂对从实际管网中分离出来的7株耐氯性细菌进行消毒实验.结果表明,这7株细菌均具有较高的耐氯性,其中1株耐氯性最高的类龟分支杆菌自由氯99.9%灭活的CT值为120 mg.(L.min)-1,另外2株血红鞘氨醇单胞菌和甲基杆菌99.9%灭活的CT值分别为7 mg.(L.min)-1和4 mg.(L.min)-1.比较4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发现,二氧化氯和单过硫酸氢钾的消毒效果较好,能够在30 min内使分支杆菌的灭活率达到5个数量级.自由氯由于衰减较快,消毒效果不佳.一氯胺能够维持一定的消毒剂浓度,但由于其氧化性较弱,因此需要提高浓度,才能满足消毒要求.能在1 h内灭活3个数量级以上分支杆菌的消毒剂投加量为:3.0 mg/L一氯胺、1.0 mg/L二氧化氯(以Cl2计)和1.0 mg/L单过硫酸氢钾(以Cl2计).考虑到我国水厂消毒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间歇性提高一氯胺浓度或改换二氧化氯消毒的方法,提高对耐氯性细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76.
袁侃  毛献忠  陶益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10,31(2):310-317
以我国典型淡水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905)为研究对象,采用推流式低压紫外灯反应器研究在动态条件下Ultraviolet-C(UV-C)辐照对蓝藻生长抑制作用的效果.对数培养期的蓝藻液流经反应器进行UV-C辐照处理,其后正常培养,在培养期2 h、1 d、3 d、5 d、7 d、9 d分别取样,通过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在荧光视野下进行细胞计数.结果表明,辐照处理未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大量破裂死亡,36~115 mW.s.cm-2剂量范围的UV-C辐照能在9 d内有效抑制2.6×105~2.7×105cells.mL-1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增长,31~50 mW.s.cm-2剂量范围的UV-C辐照能在9d内有效抑制9.0×105~1.15×106cells.mL-1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7.
铜对颤蚓的快速灭活机制及其在水厂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TA)作为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捕捉剂,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铜暴露30 min后颤蚓体内.OH浓度进行测定,并结合灭活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丙二醛(malondialderhyde,MDA)等指标测试,研究了铜对颤蚓的灭活效果及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铜对颤蚓具有高效快速灭活作用,1 mg.L-1暴露条件下灭活率即可达100%;其主要灭活机制之一是诱导颤蚓体内.OH增加,继而.OH对颤蚓产生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0.05 mg.L-1暴露条件下,.OH浓度即可上升69.2%,铜可引起颤蚓CAT活性显著降低,对CA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氧化胁迫作用明显;0.05~0.25 mg.L-1的暴露条件下MAD相对浓度的增加表明铜对颤蚓产生了脂质过氧化作用.颤蚓灭活率、.OH、CAT和MDA等随铜浓度的变化表明,铜的快速灭活作用并非由.OH本身产生的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单独完成.铜灭活用于水厂颤蚓风险控制可行性分析表明,反冲洗前采用1 mg.L-1的铜溶液浸泡滤池30 min,引起的残留铜浓度仅为4.3μ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1 mg.L-1.  相似文献   
178.
以实验室SBR反应器分离出的好氧反硝化菌(WXZ-17)为原始菌株,以硫酸二乙酯(DES)为诱变剂进行化学诱变。通过反硝化性能测定筛选较好的正突变体1号,其NO3--N还原率比原始菌株WXZ-17高20.33%,做为物理诱变的出发菌株以紫外线为诱变剂进行物理诱变,优选出的1~6号的NO3--N还原率达到56.11%,比原始菌株WXZ-17号的NO3--N还原率高24.4%,且NO2--N基本没有积累。通过化学—物理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法,成功有效地改良了WXZ-17号菌株。  相似文献   
179.
本文以纯棉织物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后整理方法制作出测试样布并对其紫外线透过率进行测试和分析。首先,通过正交设计制订工艺,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80.
为了提高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在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中对开放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活性,分别应用紫外线B、臭氧、磁场协同沼泽红假单胞菌对苯酚溶液及炼油厂含酚废水进行降解试验,比较不同协同方式的作用效果.试验得出:在三种方式的协同降解过程中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长量、脱氢酶活性和苯酚的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紫外线B协同沼泽红假单胞菌降解苯酚的处理与对照比较,菌体生长量增加了33.53%,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增加了10%,降解72 h时其脱氢酶活性增强了31.77%.协同处理对人工废水和炼油厂含酚废水的降解效率都有显著提高.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紫外线B、臭氧、磁场能促进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长,增强其脱氢酶活性,提高对苯酚的降解.紫外线B、臭氧、磁场协同沼泽红假单胞菌在降解苯酚过程中,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开放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