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柠檬酸介质中,I-对KIO3氧化结晶紫的反应有催化效应,据此建立了测定微量I-新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方法的检出限为0.185μg/ml,测定范围为5~70μg/25ml,用本法对环境水样进行了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2.
在pH10.4~11.1碱性溶液中钙离子与紫尿酸铵生成橙红色的稳定络合物.络合物最大吸收峰为500nm,显色后络合物可稳定2时.钙量在2.50~25.0(μg/5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2×10~4L/mol·cm.桑德尔灵敏度为0.003μg/cm~2,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4%~104%.  相似文献   
153.
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于2005年12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梯田坡度在25~40°,共500余级,10万多丘。分析其生态与社会条件表明,紫鹊界梯田之所以可持续利用的灾害防御机制是:发挥了稻田“隐形水库”的集雨功能,趋利避害;分级截流分散蓄水,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传统耕作维护了梯田结构。与水平双季稻田相比,该梯田提高了截水量和光能利用率,延长了农闲蓄水时间。  相似文献   
154.
分别测定了紫贻贝产卵(排精)期前后整体软组织、内脏和生殖腺中ΣPCBs和其中10种PCB化合物浓度的变化。产卵(排精)后!紫贻贝整体软组织、内脏和生殖腺的ΣPCBs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殖腺的ΣPCBs浓度由于富脂类的卵(精)子的排出而降幅最大。在10种PCB化合物中,含氯基数较少、分子量较低的PCB化合物浓度降低较多。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卵期间除了脂类物质消耗而造成PCBs浓度降低这一因子外,PCB化合物的Kow值也是影响PCBs浓度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研究了美国科德角运河2号燃料油溢油后短期急性曝油的紫贻贝在自然条件下对石油烃化合物的吸收、保留和释放。曝油1-2d后,紫贻贝软组织中石油烃化合物的浓度是背景值的10~200倍。第3d至第29d内石油烃化合物浓度迅速降低,正构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降低速率最快。溢油110d后,各种石油烃化合物浓度达到背景值水平。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相应的水溶性,与分子类型和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的代谢和降解作用,是紫贻贝释放石油烃化合物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建立黄孢原毛平革菌与10、50、100mg/L碱性紫5BN的共培养体系,研究菌种和培养条件对脱色降解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培养液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的改变,确定染料的脱色率及降解率。结果 (1)OGC101菌株的降解能力明显强于BKM-F-1767菌株,培养液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说明染料的N-去甲基化和降解中间物的形成;(2)琥珀酸钠缓冲液、04mM藜芦醇(VA)、浅层静置培养的参数组合较佳;(3)共培养30d后,各样品的脱色降解率为54%-98%;(4)染料浓度与脱色降解效应的相关性,因菌种而异。  相似文献   
159.
160.
本文用ICp─AES法对大连湾和星海湾海域人工养殖的贻贝、海带和裙带菜体的25种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三种海产品中有益于人体的必须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