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13篇
安全科学   278篇
废物处理   116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1315篇
基础理论   220篇
污染及防治   350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7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湿背式锅炉烟室后筒体材料过烧原因的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烟室后筒体伸出后管板距离过大,又未有效绝热保护,致使筒体金属壁温超温,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42.
以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PAM(J)、PAM+生物炭(SJ)和PAM+泥炭(NJ)为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改良剂对淹水条件下培养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土壤抗悬浮能力和土壤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处理(CK、NJ、J和SJ)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大小顺序为:J(58.73±0.57%)SJ(48.27±3.58%)NJ(34.47±2.02%)CK(2.31±0.15%)。在室内风浪扰动模拟实验中,扰动后上覆水体悬浮物浓度(SS)和水体磷浓度的大小顺序均是:CKNJJSJ,且CK显著大于NJ、J和SJ。添加PAM(J)、PAM+生物炭(SJ)和PAM+泥炭(NJ)不仅能显著提高0.25 mm研究区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也能显著增强风浪扰动下淹水土壤的抗悬浮能力,进而显著降低淹水后土壤磷释放能力,其中以添加PAM+生物炭组合提升淹水后湿地土壤抗悬浮和降低磷释放能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43.
以引黄水库水为实验原水,通过颗粒计数和浊度的联用检测优化评估了高锰酸钾强化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各制水环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出水10μm颗粒数和过滤出水2~7μm颗粒数的可作为水厂运行管理的依据,滤后水的颗粒物数量变化比浊度更灵敏准确地反映滤池运行状况;在高锰酸钾强化预处理的最佳投加量为0.8 mg/L时,原常规工艺沉淀对颗粒总数的去除率提高20.55%,滤后颗粒总数减少56.40%,显著降低了"两虫"穿透滤池的风险。  相似文献   
944.
采用硫氰酸盐沉铜法回收铜基钯镍退镀液中的铜。沉铜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初始Cu~(2+)质量浓度3.84 g/L、Cu~(2+)与Na SCN及Na_2SO_3摩尔比1∶4∶0.6、沉铜反应温度30℃,陈化时间24 h,沉铜反应后退镀液中Cu~(2+)残留量仅为0.025 mg/L。在此条件下加入聚乙二醇1.5 g/L,并提高分散液温度至50℃,可制得平均粒径为0.472μm的CuSCN超细粉体。CuSCN粉体为类球形,为含α、β两种晶型的混晶。  相似文献   
945.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识别和预报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研究探索风暴运动过程中多普勒雷达图像的数据处理和算法优化,是预警系统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TITAN算法及改进的Level set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雷达图像中风暴体的追踪,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效率.  相似文献   
946.
絮凝沉淀磁吸附工艺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湖泊水内源污染问题,从实验室和工程实验2个方面考证了絮凝沉淀磁吸附工艺应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内源污染的可行性,从絮凝和化学沉淀角度分析了该工艺的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快速、便捷、高效治理湖泊蓝藻水华,且投入的絮凝剂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7.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方法,从垃圾渗滤液中筛选到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LB1,根据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nomas sp. LB1。LB1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LB1的最佳产絮凝时间为96 h,所产絮凝活性物质主要是其生长过程中的胞外分泌物和细胞生长后期的次级代谢产物,菌体细胞本身具有一定的助凝作用。LB1所产絮凝剂最佳加样量为3%(体积分数V/V);对pH的适应范围较宽,在4~10之间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均大于75%;温度为25℃时絮凝率为86.3%,在25~60℃之间,絮凝率基本保持稳定;LB1所产絮凝剂对几种废水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948.
Ca(Ⅱ)在活性污泥生物絮凝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个平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进水Ca2+浓度对活性污泥絮体表而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来确定Ca2+在生物絮凝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a2+浓度的增加,污泥中的Ca含量逐渐增大.进水中Ca2+的加入,增大了污泥絮体的粒径和密度,进南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Ca2+的加入,使可供结合的蛋白质数量最高增至近1倍,污泥表面疏水性也相应增强;污泥絮凝性能的改善,主要和可供Ca2+结合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有关,而非多糖;EDTA通过络合污泥絮体中的Ca2+,破坏了山Ca2+架桥形成的污泥絮体结构,这说明Ca2+可通过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的负电官能团架桥来促进污泥絮体的形成并维持絮体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9.
含油浮渣是含油污水处理的末端废弃物,产生于处理工艺中的气浮单元,属于含油固体废弃物.目前,国内尚无有效的处理工艺,大部分采用堆储方式处理.以含油浮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含油浮渣理化性质的研究,提出了以反絮凝为技术核心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通过反絮凝可完全破坏浮化絮凝团的结构,从根本上改变浮渣的流动性,浮渣的脱水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技术成果,对油渣无害化处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油渣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0.
新型生物絮凝剂——生物材料的絮凝效果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孟琴  张国亮 《环境化学》1998,17(4):355-359
自制生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生物絮凝剂,分别以BSA溶液、果汁溶液、泥土混浊液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四种常用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效果优于其他絮凝絮凝剂,然后,研究其絮凝剂用量与絮凝效果的关系,絮凝动力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