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4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18篇
安全科学   278篇
废物处理   116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1319篇
基础理论   222篇
污染及防治   359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5 毫秒
991.
利用新型炭滤-砂滤工艺对南方湿热地区微污染源水进行中试规模的微絮凝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絮凝时间为2~5 min时,投加1.0 mg/L的PAC微絮凝效果最好。运行稳定后,砂滤器出水浊度≤0.1 NTU,对COD Mn的去除效果有一定改善,微型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较炭滤器有大幅度下降,其中双层砂滤的效果优于单层粗砂,但其水头损失增长较快。通过微絮凝,砂滤器对炭滤器反冲洗后初滤水能有较好处理效果,可有效简化运行工艺。同时可保证滤后水中铝含量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2.
河湖疏浚淤泥的表征、絮凝和脱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无锡锡山湿地公园河道淤泥及太湖贡湖湾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种淤泥的矿物组成、粒径分布及泥微粒表面基团、ζ电位等理化特性。以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polyacrylamide,PAM)为絮凝剂,对比分析了其在2种底泥絮凝分离、真空抽滤脱水过程中的作用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种淤泥样具有相近的主体矿物组分、有机基团及ζ电位值,但有机质含量稍高的淤泥样中大颗粒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相比阳离子型PAM,阴离子型PAM在较少用量下即可获得较大絮团,但上清液浊度较高。絮凝泥在抽滤过程受絮团尺寸影响较大,PAM不同类型基团间的差异对其影响较小,但对趋于平衡后的泥饼含水率略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了微絮凝深床层过滤机理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以煤矸石燃后残渣为滤料的深床层对微污染矿井水中无机营养物及典型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微污染矿井水中的NH3-N及COD的去除率仅有20%~40%;对可形成微絮凝体的磷的去除率高达80%以上,对于矿井水中的铁、锰离子的去除率可达75%以上,而絮凝剂的适量加入,不会大幅增加出水中铝离子的含量;分析表明,煤矸石燃后残渣滤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截留作用;对溶解性NH3-N及COD的去除以吸附及生物作用,对铁、锰离子的去除则是以形成絮体沉淀为主,同时金属离子的水合作用、溶度积等对其去除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渗滤液浓缩液回灌填埋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渗滤液浓缩液回灌的最优填埋体,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回灌填埋体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构建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并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评价指标关联系数矩阵,最后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及其关联系数矩阵建立综合评价矩阵。采用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垃圾年份分别为1 a、5 a和15 a的回灌填埋体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垃圾年份为15 a的回灌填埋体与理想方案的关联度最大,为最优的回灌填埋体,其次为5 a、1 a。  相似文献   
995.
酸根离子对铝板电絮凝处理含镍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絮凝是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技术。本研究考察了常见酸根离子SO2-4、Cl-、NO-3和H2PO-2对铝板电絮凝除Ni2+的影响。结果表明,SO2-4、Cl-、NO-3均有利于Ni2+的去除,其中由于NO-3的还原可提高铝阳极溶解效率,因此,当其浓度从0.0186增至0.186 mol/L时,反应30 min后Ni2+去除率从77.9%升至99.8%。H2PO-2会降低絮体絮凝活性并钝化电极,从而显著降低Ni2+去除率,其浓度从0.0186 mol/L增至0.372 mol/L,反应60 min后Ni2+去除率从91.7%降至30.5%。另外,对各阴离子存在下溶解态铝絮体聚合度以及电解过程pH的检测,进一步揭示这4种离子对电絮凝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96.
以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PAM(J)、PAM+生物炭(SJ)和PAM+泥炭(NJ)为土壤结构改良剂,研究改良剂对淹水条件下培养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土壤抗悬浮能力和土壤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处理(CK、NJ、J和SJ)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大小顺序为:J(58.73±0.57%)SJ(48.27±3.58%)NJ(34.47±2.02%)CK(2.31±0.15%)。在室内风浪扰动模拟实验中,扰动后上覆水体悬浮物浓度(SS)和水体磷浓度的大小顺序均是:CKNJJSJ,且CK显著大于NJ、J和SJ。添加PAM(J)、PAM+生物炭(SJ)和PAM+泥炭(NJ)不仅能显著提高0.25 mm研究区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也能显著增强风浪扰动下淹水土壤的抗悬浮能力,进而显著降低淹水后土壤磷释放能力,其中以添加PAM+生物炭组合提升淹水后湿地土壤抗悬浮和降低磷释放能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7.
胡绍伟  王飞  陈鹏  王永  徐伟 《化工环保》2014,34(4):344-347
采用内电解—Fenton氧化—絮凝沉淀的化学集成技术预处理焦化废水,优化了各工段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钢铁铁屑与活性炭的体积比为1∶1的条件下,内电解工段的优化参数为进水pH 2.6~3.1、HRT=1.0 h;Fenton氧化工段的优化参数为Fe2+加入量200 mg/L、H2O2加入量1 000 mg/L、进水pH 3.0左右、反应时间1.0 h;絮凝沉淀工段的设定参数为进水pH 9.5~10.0、聚丙烯酰胺加入量1 mg/L、静置沉降0.5 h。在上述工艺条件下,该集成技术对废水的总COD去除率大于55%,处理后的废水BOD5/COD大于0.28,不添加稀释新水即可进入后续生化处理系统。该工艺占地面积小、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工业化,废水预处理成本为4~5元/t。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在养猪场废水中加入絮凝剂和助凝剂,并采用微波辐射的方法,研究了微波辅助絮凝对养猪场废水的前处理效果,考察了单一絮凝、单一微波和絮凝微波联用3种条件下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是较为合适的絮凝剂,当投加量为50mg/L时,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23.5%和25.1%;投加助凝剂对提高絮凝效果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明显;敏化剂投加量为5g/L、微波辐射时间为30s的条件下,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48.4%和25.2%;和单一絮凝、单一微波相比,絮凝微波联用对养猪场废水COD和NH+4-N的去除率提高不是很明显,建议工程中不必联用。  相似文献   
999.
以引黄水库水为实验原水,通过颗粒计数和浊度的联用检测优化评估了高锰酸钾强化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各制水环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出水10μm颗粒数和过滤出水2~7μm颗粒数的可作为水厂运行管理的依据,滤后水的颗粒物数量变化比浊度更灵敏准确地反映滤池运行状况;在高锰酸钾强化预处理的最佳投加量为0.8 mg/L时,原常规工艺沉淀对颗粒总数的去除率提高20.55%,滤后颗粒总数减少56.40%,显著降低了"两虫"穿透滤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新型生物絮凝剂——生物材料的絮凝效果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孟琴  张国亮 《环境化学》1998,17(4):355-359
自制生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生物絮凝剂,分别以BSA溶液、果汁溶液、泥土混浊液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四种常用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效果优于其他絮凝絮凝剂,然后,研究其絮凝剂用量与絮凝效果的关系,絮凝动力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