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3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558篇
安全科学   352篇
废物处理   115篇
环保管理   159篇
综合类   1375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401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6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海上油田水基钻井废泥浆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固液分离法,加入不同絮凝剂脱水,并用水泥作为固化剂对脱水后的泥饼进行固化处理制成建筑材料。结果表明:钻井废泥浆经稀释后才能实现固液分离。当钻井废泥浆稀释比为4.00时,加入150 mg/kg阴离子絮凝剂A1920PAM,处理后钻井废泥浆泥饼含水率最低降至35.33%;水泥固化块中钻井废泥浆泥饼最佳加入比为25%,此时既能满足大部分建筑材料强度要求,又能大量固化钻井废泥浆;对水泥固化后的材料用水浸泡测定浸出液中主要污染物,结果显示,浸出液中CODCr、重金属等污染物浸出量均低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62.
为分析卡若拉冰川的稳定性情况,从而得出其变形基本规律,通过边坡雷达对卡若拉冰川在线监测147 d,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被测区域变形信息,采用无人机对卡若拉冰川东、西冰舌进行了航测,获取卡若拉冰川表面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将SAR图像与地形数据进行几何映射三维匹配。结果表明:卡若拉冰川总体的变形形态呈条纹状,即较大变形带由下而上交替出现,东、西冰舌均有较大的变形值,且分布范围大;水文气象环境是影响卡若拉冰川变形的主控因素;重点监测区域1是相对危险区域,易发生局部小面积垮塌。将边坡雷达用于冰川监测在国内尚无先例,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填补我国边坡雷达在冰川监测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究冰川表面变形规律和机理积累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3.
采用电絮凝法处理湘江霞湾港重金属底泥清淤尾水,研究了电极转换方式、起始pH值和电流密度对尾水中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先由铁作为阳极反应20 min,然后转换铝作为阳极反应10 min的组合方式,当起始pH值为6,电流密度为100 A·m-2时,Cd、Zn、Cu、Pb、Hg、As、NH4+-N和TP的去除效率分别可以达到99.2%、98.6%、99.3%、98.4%、99.5%、99.7%、84.8%和95.9%。电絮凝法去除尾水中重金属的主要机制是分布于悬浮物中的重金属主要通过疏松态铝的絮凝以及氢气的气浮作用去除,而分布于过滤液中的重金属主要以其氢氧化物沉淀去除。  相似文献   
64.
实验考察了絮凝过程中广义絮团(包括单体颗粒、线状絮团、面状絮团及体状絮团)的黏性分维数、特征黏度、絮团的黏性组成等随絮凝时间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在絮凝过程中,单体颗粒的黏性分维数与其拓扑维数一致,其余各类絮团的黏性分维数均小于其对应的拓扑维数,其中线状絮团的分维数基本不受絮凝时间的影响,但面状絮团及体状絮团的分维数随絮凝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大但最终趋于稳定;所有絮团的特征黏度与絮凝时间无关,其中线状、面状及体状絮团的特征黏度依次具有103、104和105的数量级;各类絮团的黏性组成随絮凝过程的进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65.
为了保障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再生水在储存、输配和利用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对再生水臭氧氧化处理工艺水质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臭氧氧化对再生水厂二级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效果有限,对UV254和荧光强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可导致水样AOC水平升高,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分析臭氧氧化后不同有机物组分的变化情况,发现臭氧氧化对分子量为0.5~20 kDa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分子量小于0.5 kDa有机物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6.
电絮凝-超滤(electro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EC-UF)工艺在饮用水除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了EC-UF除氟效果和膜污染过程,考察了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初始pH、初始氟浓度对除氟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流下EC-UF工艺除氟效果良好,在电流密度30 A/m2、水力停留时间20 min、初始pH在6.0~7.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氟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膜污染主要是由电解过程产生的铝絮凝剂与氟离子形成的颗粒物质导致。上述结果为EC-UF除氟工艺改进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7.
冯一伟  柴涛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3):1310-1316
煤化工废水是一种高浓度难降解的化工废水,需要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后续深度处理的负荷。在煤化工废水过滤和酸化沉降的基础上,分别选取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明矾(KA1(SO4 )2·12H2O)3种絮凝剂对酸化处理后的煤化工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实验并比较其处理效果,从而选出最佳絮凝剂PFS,并用PFS配合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作复合絮凝剂处理煤化工废水;同时探讨了其他两种絮凝剂分别和聚丙烯酰胺(PAM)复配的效果。研究表明:过滤后废水在pH=3时达到最佳酸化条件;在pH=8时采用聚合硫酸铁(PFS)和聚丙烯酰胺(PAM)以50:1质量比复配效果最好,废水COD去除率达到最大77.83%;氨氮、挥发酚和色度也明显降低,其去除率分别达到83.70%、69.01%和95.71%。该最佳预处理方案成本低、操作简单,是一种预处理煤化工废水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8.
为了考察絮凝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混合中温(35℃)厌氧消化效果,分析了不同混合比例、不同投配率下的总化学需氧量(TCOD)去除率、挥发性固体(VS)降解效果,通过pH值与氨氮浓度的变化来分析各反应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污泥混合后消化效果明显得到提高,且污泥消化效率随着投配率的增加先提高后下降。5%投配率时,絮凝污泥/剩余污泥(VS比)为1:2时厌氧消化效果最好,TCOD去除率达到47.8%,VS降解率达到46.8%,分解单位VS产气量达到了435 mL/g,pH值与氨氮浓度分别保持在7.4和269 mg/L左右,混合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较稳定。这说明与剩余污泥的混合消化能有效提高絮凝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污泥絮体的显微分析表明:厌氧消化过程中絮体面积百分比逐步减小,污泥结构逐步解体,可以解释污泥消化的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69.
黄粉虫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虫蜕、死虫和蛹壳等废弃物,将这些废弃物制备成黄粉虫壳聚糖并用于养殖废水的处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废水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采用黄粉虫壳聚糖与Fe2(SO4)3复配,对养殖废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较优的处理条件为:养殖废水250 mL,壳聚糖15 mg与5 mL 2% Fe2(SO4)3复配,定容至1 L(pH为中性)。该复配体系对实际养殖废水的絮凝率达93.2%,对总悬浮物、氨氮、总有机碳、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75%、75.60%、73.14%和41.92%。  相似文献   
70.
王利平  章滢  许霞  倪可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285-1288
采用复合共聚法制备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凹凸棒-聚硅酸铁锌(APSFZn),并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水体p H、投加量、搅拌强度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APSFZn具有较宽的p H使用范围。当p H为7.6、投加量为20 mg/L、搅拌强度为快搅速度200 r/min,快搅时间2 min,慢搅速度50 r/min,慢搅时间15 min时,APSFZn絮凝剂对Chl-a、CODMn、TP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1.57%、87.11%、93.48%和48.98%。与传统絮凝剂PAC、PFS、PSFZn对比,APSFZn的絮凝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絮凝剂。该絮凝剂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絮凝特性、工艺无二次污染,将APSFZn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型原水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