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54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508篇
基础理论   256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31.
针对项目特征,从生产装备、原辅材料及生产工艺入手,识别项目废气、废水、噪声、固废等污染因素,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同时关注项目环境风险,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并分析项目是否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及规划。  相似文献   
832.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其土壤N循环因受到植物根际效应和季节性淹水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一级支流澎溪河消落带为例,选择4种植被(狗牙根、香附子、苍耳以及玉米)覆盖区,采集植物根际、非根际土壤,分析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无机氮形态以及7种N素转化相关酶,并比较了4种植物根际效应强度,以反映不同植物覆盖对消落带土壤N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供试植物根际土壤pH值均低于非根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表明植物根际对消落带土壤养分有富集作用;4种植物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及14d可矿化氮含量均高于非根际,且土壤硝态氮、亚硝态氮以及14d可矿化氮含量呈现香附子>狗牙根>苍耳/玉米;总体上根际土壤N转化酶活性高于非根际,且狗牙根和香附子覆盖区脲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酶、脱氢酶显著高于玉米和苍耳覆盖区;蛋白酶、脲酶、谷氨酰胺酶活性与4种N形态均呈显著相关性,是消落带土壤N转化的主要参与酶类;根际效应分析结果香附子和狗牙根对消落带土壤N转化的根际效应强度大于苍耳和玉米,有利于土壤N素的固定和保持.植物根际效应对消落带土壤N素循环的影响可为消落带植被恢复工程中植被选择提供参考,也为改善消落带土壤退化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33.
将不同剂量的青霉素菌渣肥施入种植西红柿的土壤中,研究菌渣肥对西红柿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渣肥施入量的增加,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总体上均逐渐增加,脲酶活性变化不明显,蔗糖酶活性逐渐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在整个生长期,施入菌渣肥的3个处理单元中细菌、真菌数量逐渐增加,放线菌数量逐渐减少;不同处理单元间的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微生物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部分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酶与微生物之间则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青霉素菌渣肥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34.
为了探究Cd胁迫下生物炭输入对城郊农业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CK处理(风干土壤)、Cd处理(风干土壤+外源Cd)、CdBC处理〔风干土壤+外源Cd+2%生物炭,即生物炭与土壤(以湿质量计)质量比为2%〕、BC处理(风干土壤+2%生物炭)对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整个培养期(0~60 d)内,各处理下土壤CO2累积释放量表现为CK处理<Cd处理<CdBC处理<BC处理. 与CK处理相比,CdBC处理下生物炭输入能显著增加土壤CO2累积释放量(P<0.05),增幅为43.6%,并且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也有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达到12.7%、62.7%、18.7%. Cd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表现为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抑制率分别为3.5%、6.8%、18.0%. 生物炭输入可使受Cd胁迫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有所增强,增幅分别为15.0%、18.4%. 可见,生物炭输入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Cd胁迫对蔗糖酶、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5.
构建了以陶粒为基质、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研究了该人工湿地系统对水体中三唑磷(triazophos,TAP)的去除效果,通过测定基质酶脲酶和碱性磷酸活性、微生物种群特征及植物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初步探讨了该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水体TAP的生物学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TAP浓度分别为0 mg·L-1(对照CW1)、0.1 mg·L-1(低浓度CW2)、1 mg·L-1(中浓度CW3)和5 mg·L-1(高浓度CW4)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水体中三唑磷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是96.4%、96.8%和53.7%。在进水TAP浓度越高的人工湿地系统中,进水端基质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越高。中、高TAP浓度进水的系统中脲酶活性分别高于对照系统21.8%和29.2%。高TAP浓度进水的系统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高于对照和低浓度进水系统51.7%和36.3%(p〈0.05)。比较进水端而言,各系统出水端的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系统TAP的去除与基质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基质中脲酶、碱性磷酸酶在人工湿地去除TAP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各人工湿地系统基质中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进水含TAP系统的进水端基质中均存在能够促进植物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吸收以及与有机物降解密切相关的菌种,尤其在高TAP浓度进水的系统中发现一株含脱氨酶基因(acds)的菌株,能够促进有机磷降解中间产物—有机胺类的降解转化。此外,美人蕉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进水TAP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呈现显著增强态势(p〈0.05),并正常生长,说明美人蕉对TAP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836.
人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会出现血管扩张,腹腔内脏血管收缩,心脏活动增强。此时,体内血液开始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入皮下,引起消化道贫血。同时,胃肠道活动出现抑制反应,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唾液分泌也随之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因而造成食欲减退。此外,由于大量排汗和氯化物的损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减少,导致胃液酸度降低,甚至引起无胃液症;还有因口渴饮大量水,  相似文献   
837.
为探讨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M)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雄性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对象,设定了A(空白对照)、B(乙醇对照)、C(0.1 mg·kg~(-1))、D(0.5 mg·kg~(-1))、E(1 mg·kg~(-1))5个实验组,研究IVM对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正常生理状态下吉富罗非鱼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较低,IVM作用后除最高剂量E组中MDA含量在4 h、16 h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未受到显著影响。较低注射剂量C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得到了诱导,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较高注射剂量组中除E组在第4 h、16 h和24 h 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均未发现有显著变化。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在IVM作用下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E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肝脏中的相反,血液中的AST则随剂量的升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某些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血液中ALT除C、D组个别时间点外其余的均未有显著变化。B、C、D、E 4组肝脏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相对A组均发生了显著下降,但C、D、E组与B组除个别时间点外均未有显著差异,因此肝脏中的ALP变化可能是无水乙醇作用的结果,而非IVM。血液中ALP则均未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高剂量的IVM对吉富罗非鱼的肝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以及合理的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838.
正交实验选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最优综合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复合碳源、30℃恒温培养条件下,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纤维素酶产生菌降解纤维素的5种单因素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得到的条件应用于厌氧-好氧废水处理系统.结果表明,MgSO4用量等单因素对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纤维素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正交实验得到厌氧菌和好氧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不完全一致;在废水处理系统中,5种单因素的最佳综合水平为:30mg/L MgSO4,20mg/L CoCl2,CNP配比为400:5:1,氮源为NH4Cl (28.7mg/L), pH=7.0,此时厌氧菌及好氧菌酶活性分别为4801U/L和4794U/L,酶稳定性分别达到91.0%和95.5%,纤维素降解率为31.9%和28.4% .  相似文献   
839.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酶活性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种类对水稻土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影响,以30年(1981年至今)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处理(CK,N,P,K,NPK,2倍NPK,NPK+猪粪)水稻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P(配施或单施)增加土壤全P、速效P含量,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NPK+猪粪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全P、速效P、全N、速效N均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间pH值差异均不显著;2)除了NPK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外,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土壤转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P量呈负相关,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与全N、有机质、速效N、速效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田土壤长期平衡施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酶活性,有益于土壤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840.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与主要营养元素循环相关的关键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土地利用方式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极其显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脲酶在整个土壤刮面中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都较大,而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只限于0-3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与土壤剖面结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