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0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1257篇
安全科学   286篇
废物处理   133篇
环保管理   120篇
综合类   2109篇
基础理论   348篇
污染及防治   487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简要介绍了碳化法生产纳米碳酸钙工艺流程。重点探讨了其中的碳化方法,获知目前我国主要有鼓泡碳化、喷雾碳化和超重力碳化等的碳化工艺。同时着重探讨了碳化反应的机理,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和比较了鼓泡碳化、喷雾碳化和超重力碳化3种碳化工艺。  相似文献   
982.
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效节能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本文介绍了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机理以及pH值、载体、外加氧化剂等对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TiO2光催化剂的表面修饰及与其它技术的联用情况。讨论了光电催化、太阳能利用等对光催化领域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3.
通过DSC、TG、XRD等手段,对自制的具有中空结构的TiO2微粒进行了物理性质表征,结果表明:热处理条件对中空TiO2微粒的微晶结构、晶粒大小等物理性质存在着显著影响。在最优化热处理条件下,所得中空TiO2微粒的晶型主要为锐钛型,其中锐钛型/金红石型为100/6,锐钛型晶粒粒径为30nm,微粒粒径为2μm。  相似文献   
984.
聚乙烯醇 /氧化石墨插层和层离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高分辨电镜首次观察到聚乙烯醇/氧化石墨插层和层离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高分辨电镜是一种研究氧化石墨插层和层离现象的很好的仪器。  相似文献   
985.
厌氧复合床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生产性启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厌氧复合床反应器单体有效容积为500 m3,根据反应器中有机物降解和细胞合成的关系,建立了进料有机负荷模型Mn=(1+k)n-1M1和进料容积负荷模型Nn=(1+k)n-1N1.根据启动过程中细菌的生长特性和进料有机负荷模型的计算,提出了厌氧复合床反应器启动运行的进料负荷技术方案,成功地进行了厌氧复合床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生产性启动.   相似文献   
986.
同步脱氮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反应过程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厌氧颗粒污泥经过驯化后,成为具有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功能的好氧颗粒污泥.实验在2L反应器中进行,温度,pH值,溶解氧分别控制在25℃,pH7~8,3~4mg/L.在实验条件下,SND好氧颗粒污泥COD去除率90%,氨氮去除率100%,出水检测不出NO2--N和NO3--N.反应器中SND颗粒污泥粒径在2.0~2.7mm的占全部颗粒污泥的50%,SVI为15~30mL/gTSS;污泥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23.236N;SND好氧颗粒污泥中挥发性固体为9.92mg/mL,占总固体的2/3.采用SND好氧颗粒污泥进行脱氮研究,反应6h后氨氮去除率达100%,废水中检测不到NO2--N,仅残留2mg/L的NO3--N.  相似文献   
987.
对主动脉动气流的分选机理及金属回收进行研究。利用高速动态分析系统对等沉颗粒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主动脉动气流中低密度颗粒可以获得比高密度颗粒更显著的加速度效应,使颗粒由于加速度的差异实现按密度为主导的分选;0.5~2.0mm粒级的废弃电路板破碎物料的分选实验表明,主动脉动气流比稳定气流具有更高的分选效率,脉动频率为2.0Hz时的分选效率比稳定气流高5%~15%。  相似文献   
988.
间歇式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SBR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沉淀时间对培养具有除磷功能的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的影响。在沉淀时间降低为6min时,出现了AGS;在沉淀时间降低为4min的第6天,AGS培养成熟,肉眼可见。从降低沉淀时间到AGS培养成熟共耗时28d。AGS培养及稳定运行阶段,出水磷含量平均在0.92mg/L左右,最低为0mg/L,最高为3.34mg/L。具有除磷功能的AGS成熟时,其周围有大量的浮游累枝虫。AGS粒径范围为0.0~0.3mm、0.3~0.6mm及>0.6mm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4.88%,51.61%及3.51%,AGS与絮状污泥共存。与具有短程硝化功能的AGS相比,周期性的厌氧/好氧更有利于AGS的稳定维持,具有除磷功能的AGS远比具有短程硝化功能的AGS密实。试验结果表明在沉淀时间选择压的作用下,具有除磷功能的AGS形成的过程可分为3阶段:筛选-聚集-成熟。  相似文献   
989.
降解五氯酚的微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微生物种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好氧的条件下培养出颗粒污泥并用含五氯酚(PCP)的废水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研究了培养过程中颗粒污泥的MLSS、SVI、粒径以及对COD和PCP处理能力的变化.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后, PC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3%和86.1%.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颗粒污泥的结构,颗粒污泥内细菌种群丰富,大多数为短杆菌和球菌.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培养出的微好氧颗粒污泥以及用PCP驯化后的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对比,用PCP驯化后的微生物种群发生了较明显的动态变化,新增了某些菌群,如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um)和硫酸盐还原菌等.图6表2参20  相似文献   
990.
粤西典型崩岗侵蚀剖面可蚀性因子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崩岗侵蚀区土壤可蚀性研究是认识崩岗侵蚀机制的重要环节,而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与可蚀性因子K又是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参数.针对粤西典型红壤侵蚀区的两种不同侵蚀强度的花岗岩风化壳侵蚀土壤剖面,从垂向上研究了两种剖面中土壤颗粒组成特性、有机质空间变化,并利用USLE模型中的土壤可蚀性K因子修正方程计算了两种不同侵蚀程度剖面的可蚀性K因子,分析了三个指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发现典型花岗岩区土壤侵蚀剖面的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和可蚀性K因子呈现较好的规律性,表现为:自剖面上部至下部,土壤颗粒组成逐渐变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递减,可蚀性K因子逐渐升高,三个指标在红土层与砂土层过渡区(剖面2~3 m深度范围)分界明显,界面上下含量相差悬殊;相同层位对比研究发现,强侵蚀剖面相对于弱侵蚀剖面,土壤的黏粒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更低,可蚀性K因子值更大;两剖面中三个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黏粒、粉粒、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可蚀性K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认为,在广东崩岗侵蚀区,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及可蚀性K因子的空间变化均可有效地反映来源于花岗岩风化壳的土壤之可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