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9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1578篇
安全科学   184篇
废物处理   101篇
环保管理   175篇
综合类   3190篇
基础理论   525篇
污染及防治   654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降雨──产流过程与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与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主要营养盐物质──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验证,得出氮、磷随径流过程的输出特征,变化趋势、共性与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过程与原因分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循环活性污泥系统(CASS)是一种将变容积活性污泥法和生物选择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以序批曝气-非曝气方式运行的充放式间歇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文中主要介绍了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的发展、应用情况及其工艺特点、经济评价,存在问题,就该工艺在国内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磷肥的使用与农业面源污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磷肥的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起因、过程和危害。提出防治和减小农业面源磷污染的措施,包括控制磷肥施用量、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采用覆盖种植等保护性耕作,在宏观上实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并辅之以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鼓励农民应用更加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5.
化学沉淀法除磷和生物法除磷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化学沉淀法除磷和生物法除磷的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就两者在除磷效果,污泥产量,污泥处置,除磷费用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磷的去除率比较接近,总费用没有明显差别,其优点是,生物法除磷污泥产量少,而化学沉淀法除磷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以青岛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生化反应各过程需氧量得出城市污水处理中生物脱氮(除磷)相关工艺的普遍规律,即在好氧生化反应区内按水流方向,微生物需氧量基本稳定在38%,26%,26%,10%。  相似文献   
98.
《广州环境科学》1996,11(1):21-23
本根据生物除磷脱氨机理.结台国内外研究以及我国天津纪庄子和广州大坦沙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验,综述了A^2/O生物除磷脱氨活性污泥工艺运行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高温氢还原-气相色谱分析方法[1-2],并自行设计了高温还原系统(还原炉、六通阀等),测定半导体生产排放废气和废水中的砷、磷、硫及其化合物,样品不需预处理,使气相色谱仪能直接测定固、液、气相样品中砷、磷、硫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砷、磷、硫的检测限分别为0.01mg/L、0.003mg/L、0.02m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2%、8.6%和0.3%,与经典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基本一致。从分析方法的误差统计角度,也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0.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2):48-48
1995~1999年间,参与大型国际合作科研计划Indian Oeean Experiment(INDOEX)的科学家在印度洋上空发现厚约3km、面积约900万km^2的棕色污染尘霾笼罩在印度洋、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上空,形象地称为亚洲棕色云。监测发现霾层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成分主要是碳黑、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飞灰和矿物颗粒,霾层中还含有浓度较高的SO2、CO和各种有机气体化合物等。后来的研究表明,棕色云现象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初步的评估研究表明,大气棕色云将对大气辐射通量产生显著影响,从而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气候、水循环等,进而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笼罩在亚洲上空的棕色阴霾表明,亚洲地区的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