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4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8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7篇 |
综合类 | 511篇 |
基础理论 | 328篇 |
污染及防治 | 51篇 |
评价与监测 | 13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为揭示我国西南典型蔬菜种植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选择通海县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Cd、As、Pb、Cr、Ni、Cu和Zn的积累特征,结合体外胃肠模拟法(SBRC)和胃上皮细胞(GES-1)毒性实验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人体健康风险,并利用细胞毒性研究验证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菜地土壤中7种重金属仅Cd的平均含量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且变异系数(72.73%)最大;Cr、Cd和Zn的平均含量超出了云南省土壤背景值;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Cd的生物可给性(35.31%)最高;研究区可能存在由重金属引起的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不明显,Cr、As和Ni是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基于生物可给性的综合非致癌风险(HI)和综合致癌风险(CR)均小于基于总量的评价结果;健康风险的细胞毒性验证实验表明生物可给态重金属暴露后抑制了细胞活性,改变细胞形态,诱发了明显的胃上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72.
973.
974.
975.
以酵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镉(以CdCl2形式添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浓度为0.25~5 mmol·L-1的镉可降低酵母细胞活性,诱导细胞死亡;随着镉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凋亡抑制剂Z-Asp-CH2-DCB与镉共同作用后,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镉单独处理组.经镉处理后,酵母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外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过氧化氢酶能降低镉引发的细胞死亡,特异性Ca2+螯合剂EGTA或Ca2+通道特异性抑制剂LaCl3亦可明显降低镉诱发的细胞死亡率.研究表明,镉诱发的酵母细胞死亡过程存在依赖于caspase途径的细胞凋亡途径;镉诱发的死亡与镉处理组胞内ROS和Ca2+水平升高有关,ROS可能通过增加胞内Ca2+水平,继而激活相关下游信号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976.
为评估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生物毒性,研究了氯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 [C1])对EMT6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可能的机制.不同浓度(0.06、0.25、1 mmol·L-)的[C8 mim][Cl]对EMT6细胞染毒12h后,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二乙酸荧光素(FDA)方法检测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Rhodamine 123染色方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了Caspase-3的活性,并测定了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表明,经[Csmim] [Cl]染毒12h后,EMT6细胞活力下降,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当[Csmim] [Cl]浓度高于0.25 mmol·L-1时,细胞活力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研究还发现,[Csmim][Cl]染毒增加了EMT6细胞膜通透性,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并诱导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增强了Caspase-3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8mim] [Cl]染毒造成了EMT6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活性氧的过量产生和凋亡分子表达的增强,这可能是[Csmim] [Cl]导致细胞凋亡和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7.
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微生物处理有机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黄浦江水为处理源水 ,将筛选出的菌种用海藻酸钠为载体进行固定化包埋 ;对间歇式处理体系中菌体浓度 ,处理温度以及起始 TOC浓度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 ,菌体浓度为 1g/L~2g/L,处理温度为 20℃时 ,包埋颗粒性状保持较好 ,对源水中起始浓度在 10mg/L~15mg/L之间的 TOC具有20%~30%的降解率 ;温度升高 ,明显缩短颗粒使用寿命 ;而菌体浓度增加对处理效果没有增强作用 .另外 ,以菌 TD2和 TD4包埋颗粒为例 ,测试发现经 48h处理 ,其对源水中浓度为53.4μg/L酚具有 90%左右的降解率 . 相似文献
978.
979.
分别固定克隆有甲苯加双氧酶基因的工程菌和筛选出的野生菌株,串联两种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研究以基因工程菌突破关键步骤的限制,筛选菌株辅助完成彻底降解芳香类污染物复合工艺可行性和强化效果.克隆有苯降解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甲苯加双氧酶的基因工程菌E. coli. JM109(pKST11)对苯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和降解速度,应用于固定化细胞反应器中效果突出.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可以将1500mg/L苯降解70%,降解速度为1.11mg/(Ls),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以使去除率达到95%以上.该反应器对高浓度的苯具有突出的处理效果.同时所得到的产物为环己二烯双醇,可以被野生非高效菌W3快速利用. 相似文献
980.
以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装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藻细胞动态生长观察方法,从单细胞尺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四尾栅藻藻细胞生长的影响.成功建立了四尾栅藻个体生长曲线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果表明:在8000lux光照强度下,藻细胞的体积最大比生长速率最大,即四尾栅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8000lux;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增加藻细胞分裂时的大小,小于8000lux时,藻细胞分裂体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大于8000lux时,藻细胞分裂时体积反而越来越小;较高的光照强度还有利于藻细胞适应新的环境,减少藻细胞复苏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