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胶州湾赤潮暴发水体中溶解有机物质荧光特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EEMS)技术研究了胶州湾2004-02赤潮暴发期间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特性,探讨了各种荧光性质与浮游植物增殖、溶解有机碳、盐度、溶解氧和pH的关系,并对切向超滤前后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赤潮过程中溶解有机物类蛋白荧光较强而类腐殖质荧光较弱,并且高和低激发波长类蛋白荧光同源;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的对应关系与浮游植物的增殖阶段有关,但整体趋势上却是随着浮游植物量的增大而增强,并且浮游植物量越大,新生成的有机物质占的比例也越大;类蛋白荧光以及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之比与溶解有机碳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赤潮过程中溶解有机物主要由新生成的物质组成;盐度、溶解氧和pH对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的影响很小;切向超滤前后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峰的位置基本一致,切向超滤前后荧光平衡差于溶解有机碳平衡,在切向超滤的评价上,荧光只能作为溶解有机碳平衡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42.
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卫华  季民  张昕  杨洁 《环境化学》2007,26(1):58-61
研究了Fe(Ⅱ),Mn(Ⅱ),Cu(Ⅱ)作用下,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腐殖质.分析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对腐殖质催化臭氧氧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臭氧氧化比较,催化臭氧氧化对UV254和色度去除率无明显改善,但可明显提高以TOC和CODCr表征的有机物去除率;当投加催化剂过量时,以TOC和CODCr表征的有机物去除率虽降低,但仍有促进作用.但Fe2 的过量投加将明显抑制UV254和色度的去除效果.在碱性条件下,催化臭氧氧化法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三种催化剂催化效果为Cu(Ⅱ)>Mn(Ⅱ)>Fe(Ⅱ).采用Cu(Ⅱ)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实际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对CODCr,色度和UV254都显示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3.
江汉平原某些地区地下水已受到砷的严重污染,探讨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十分必要。采集江汉平原高砷区不同深度(20m、50m、100m、130m、160m和225m)的高砷沉积物样品,对其进行了地球化学成分特征分析,并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对微生物介导的高砷沉积物中砷的溶解与转化以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高砷沉积物中不可溶性砷和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57mg/kg和21.06g/kg;实验室模拟试验表明:微生物群落可以明显促进高砷沉积物中不可溶性砷和铁的溶解与释放;砷顺序提取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34.5%的不可溶性砷为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砷;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试验体系中可溶性砷的含量与沉积物中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砷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微生物可以促进高砷沉积物中不可溶性砷的溶解与释放,且释放的砷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的还原与溶解。  相似文献   
144.
生物炭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碳素转化与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堆肥是最合适的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技术之一,但在堆肥过程中,碳素的损失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如何减少堆肥过程中碳素损失成为堆肥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猪粪等为原料,利用强制通风反应箱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堆肥过程中碳素转化及碳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呈下降趋势,添加生物炭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了6.69%~20.60%;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与总有机碳相似.腐殖质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添加生物炭处理的腐殖质碳含量下降了0.39%~14.97%;腐殖化系数(胡敏酸/富里酸)与生物炭添加量成正比,说明生物炭添加有利于堆肥的腐熟.至堆肥结束,堆料干物质失重率为23.51%~30.91%,碳素损失率为20.71%~28.85%,添加3%生物炭的处理干物质失重率与碳损失率均最高,添加9%生物炭处理均最低.  相似文献   
145.
腐殖酸在去除水体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腐殖质的结构及性质,并论述了其与有机污染物结合的特征,即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吸附有机污染物, 表现为增强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溶解度,降低挥发度,增加光解速率以及改变生物可利用率和影响有机污染物毒性等.介绍了腐殖质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技术中的应用,对染色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腐殖酸还可以通过提高PAHs的溶解性和加速PAHs对微生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来加速PAHs的生物降解.腐殖质的存在可以增加PCBs的溶解性,增加特效菌在腐殖质不同比率的条件下对PCBs不同的接近程度.文章最后指出了腐殖质在今后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6.
天然饮用水腐殖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以陕西、云南、黑龙江等边远地区,未受工业污染的175份天然饮用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天然饮用水中有机物质主要是腐殖质。其含量顺序是:深井水<浅井水、泉水<河沟水<窖水。是自然污染的结果。腐殖质含量越高,水质卫生状况愈差。  相似文献   
147.
为探讨常州冬季大气气溶胶中类腐殖质(HULIS)的昼夜变化特征,在常州市城郊于2017年1月1日~2月28日采集了64个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获取了类腐殖碳(HULIS-C)的浓度和光学变化特征.冬季PM_(2.5)昼夜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2. 60μg·m~(-3)和111. 72μg·m~(-3),HULIS-C的昼夜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 18μg·m~(-3)和3. 74μg·m~(-3),白天均高于夜晚.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HULIS/WSOA(水溶性有机质)于250 nm处的吸光度比值(昼:77%,夜:75%)明显大于HULIS-C/WSOC(水溶性碳)的浓度比值(昼:51%,夜:50%),表明较多的高紫外吸收物质和多聚共轭芳香结构存在于HULIS中;昼夜HULIS在250 nm和365 nm光下的吸光度比值(E250/E365)和特征紫外吸光度(SUVA280)的差异小,说明HULIS在芳香度和分子量上昼夜差异小,且昼夜HULIS化学性质及组成相近;进一步分析了HULIS的光吸收效率(MAE365)和光吸收指数(AAE300-400),发现昼夜没有明显差异.此外,通过HULIS-C和PM_(2.5)中其他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定性了解常州市冬季HULIS的主要影响因素,HULIS-C来源上受到了生物质燃烧、化石燃料燃烧、工厂排放以及二次生成的共同影响;而昼夜之间对比表明,昼间HULIS主要受到二次生成的影响,而夜间HULIS来源上除受到白天二次生成影响外,也受到了一次燃烧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通过一系列试验对混凝去除水中的腐殖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pH值是影响水中腐殖质去除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水中腐殖质浓度为 10 .0mg L ,铝盐作混凝剂时 ,去除腐殖质的最佳pH值在 6.2— 6.6范围内 ;腐殖质浓度升高时 ,最佳pH值向酸性方向偏移。强化混凝调节pH值虽然增加了酸碱费用 ,但是它可以减少混凝剂投量 ,减轻污泥处理负担 ,其总体进行费用并没有增加 ,可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49.
黄河水的COD值能够真实反映其污染状况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静生  何大伟  张宇 《环境化学》2003,22(6):611-614
本文表述了“黄河水的COD值不能真实反映其水污染程度的见解”,黄河水中泥沙的存在大大提高了C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值,增大了水质监测结果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判断水污染程度的复杂性和难度。但我们与其他学者在认识上有明显的差异,他们认为,泥沙含有或吸附了耗氧有机物质,不能忽视其作为面源污染物的影响,而我们认为,黄河泥沙中的有机质是无害的稳定性极好的天然腐殖质类物质,它在COD监测方法规定的高温、强酸性、强氧化剂条件下,可被氧化而耗氧,但在正常的地表条件(低温、低压、中性)下,其被氧化而耗氧的过程极为缓慢和有限,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危害。我们的认识是,不应将黄河泥沙中的天然腐殖质与通常观念上的耗氧有机污染物混为一谈,COD数值不是评价与判断黄河水污染状况的良好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50.
高温堆肥碳氮循环及腐殖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堆肥化处理,是指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对有机物有控制地进行生物降解,使之转化为腐殖质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作者采用畜禽粪便条垛式高温堆肥实验方法,研究了堆肥过程中碳氮循环及腐殖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碳素和氮素变化最大,表现为二者总量的减少,其中以碳素总量减少较多,氮素总量次之,从而导致碳氮质量分数比降低。腐殖酸总量、胡敏酸和富里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腐殖酸占有机碳的比例以及胡敏酸与富里酸质量分数比却在提高,速效养分含量也在升高,表明堆肥过程是一个有机质数量减少、有机质质量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