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7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49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130篇
环保管理   1648篇
综合类   2893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167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269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455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61.
本文基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下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构建了中国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分别计算出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再通过DEA法测算各区域工业企业整体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进行因素分解。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开发阶段,考虑环境因素比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效率要低,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三大区域绿色技术开发效率差距悬殊。2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东、中和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3中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整体效率偏低,而纯技术效率是导致整体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区域差距悬殊且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中、西部地区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空间。4辽宁、河北、黑龙江、新疆、山西、内蒙古、云南、青海等区域要注重提高区域技术,安徽、吉林、江西、广西等区域则要注重减少资源冗余,宁夏、甘肃则既要注重提高区域技术还要注意较少资源冗余。未来,中国应该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污染指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东部地区引领作用,缩小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因地制宜,根据各省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绿色技术开发、清洁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362.
当前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共识。然而仅仅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不能转变生产方式,关键在于区分绿色与非绿色偏向。研究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方法,对比分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软技术"、绿色"硬技术"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依靠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发展需要区别绿色与非绿色偏向;2必须注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绿色发展的作用及其运行机制;3不同偏向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空间学习效应不同;4绿色"软技术"对绿色发展贡献不充分。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趋收紧的背景下,要区别绿色与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作用,否则将不能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重视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绿色管理技术等绿色"软技术"对绿色发展的贡献。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要重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又要考虑技术市场、劳动智力结构、劳动者年龄结构的影响。提升绿色"软技术"的贡献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变动的吸纳能力。通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空间学习效应,实现中国省际区域间绿色可持续协同发展。此外,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绿色技术时,既要重视对绿色"硬技术"的吸收,又要重视对绿色"软技术"的再学习。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要继续鼓励支持绿色"硬技术"自主研发,巩固提升绿色"硬技术"对绿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63.
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是串联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纽带,也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2℃"乃至"1.5℃"温控目标的关键支撑。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依据历史责任划分履约义务上存在根本分歧,公约资金机制面临多渠道并行、运行规则多样化、资金使用分散、运行效率偏低、绩效评估欠缺等问题。本文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结20余年来各资金机制的产生和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巴黎协定》资金案文描述和履约要求,围绕气候资金从筹集到最终绩效产出全过程,就如何构建未来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在机制建设层面,通过出资分摊机制以及公约下集中式管理平台的构建,确保气候资金的充足性、可预见性以及对公约的责任性;在运行操作层面,通过各渠道重点业务领域及国别资金分配体系的优化,推动气候资金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资金使用层面,通过受援国气候资金统一管理实体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气候资金的国家主导性和环境效益。未来,公约资金机制仍将是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主要渠道,在《巴黎协定》达成、绿色气候基金正式运行、国际气候制度重新构建的背景下,利用资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对确保公约各要素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强化发展中国家集团统一立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4.
《四川环境》2009,28(4):F0004-F0004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是首批四川省重点中学、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中国百强中学”、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365.
绿色采购实践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制造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其环境的改进受到各国政府、消费者和社会团体的广泛重视.绿色采购是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重要手段.在国际领先企业中得到了积极的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新兴但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绿色采购实践进行了并且还在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绿色采购实践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现有的绿色采购实践研究内容,对绿色采购的概念、绿色采购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和供应商评价指标以及绿色采购的实施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已有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6.
企业绿色管理已有研究将制度和技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忽视了绿色管理是对制度和技术压力的反应,两种压力同时并存甚至相互影响.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和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要求在分析企业绿色管理行为时,整合制度和环境技术创新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已有文献普遍强调作为强制性制度的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效果,而较少关注制度压力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制度压力和技术压力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制度与技术情境的企业绿色管理战略选择模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是制度压力和环境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制度压力的反应有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企业所处的制度情境也影响到其对技术压力的响应方式.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现状,本文为制定有助于清洁技术采纳和扩散的环境政策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67.
绿色水处理剂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环境材料,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环境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因此,介绍了绿色水处理剂的概念,回顾了绿色絮凝剂、缓蚀阻垢剂、杀生剂及多功能水处理剂的发展与应用,最后展望了绿色水处理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68.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Z1):112-113
<正>金马公司自1998年4月创建以来,现有员工1586人,担负着49座采油站,11座热注站,3座联合站,1110口油水井的管理工作。公司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认真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效益",不断追求原油开采和环境  相似文献   
369.
<正>无垠的芦苇随风群舞,环绕着波光粼粼的滩涂;座座油井如同颗颗金珠,远近相宜的点缀在视野之中,沉淀的记忆在水面的鸥鸟瞬起间荡漾开来,飘散向原野深处……这里,就是位于大凌河畔,享有"辽西明珠"之誉的辽河油田公司锦州采油厂。  相似文献   
370.
《中国环保产业》2009,(5):72-72
采用佛山金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生物法制取生物磷肥技术生产的活性磷肥,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达到实现有机种植和绿色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