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73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49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41.
宋戈  张红梅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9):2231-2246
轮作休耕是保障黑土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确定粮食作物轮作休耕的耕地利用规模及空间分布,对实现黑土区耕地修养生息、提升地力和平衡粮食供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克山县、拜泉县和依安县为研究区,运用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多目标优化(MOP)模型和智能体土地布局优化配置(AgentLA)模型,基于地块尺度构建耕地轮作和休耕布局,适度调整轮作休耕规模及分布。结果发现:(1)研究区主要作物种植适宜性高值和低值区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玉米和大豆种植适宜性高值区交汇于依安县北部和克山县西部,是玉米—大豆轮作优势区域。主要作物种植适宜性低值区交汇于依安县南部和拜泉县西南部,是休耕的重点区域。(2)基于种植结构优化的轮作规模实现了大豆种植比例增加和玉米种植比例减少,缓解了目前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通过设定多种粮食供求情景确定休耕规模有利于灵活应对粮食市场变动。(3)兼顾耕地空间适宜性和集聚性的轮作休耕布局有利于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规模化经营,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科学重构黑土区耕地轮作和休耕空间布局,实现了耕地空间适宜性、空间集聚性、种植结构合理性和粮食供求稳定性的同步提升,为实现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2.
李一行  陈华静 《灾害学》2021,(1):169-172,176
国务院推行“放管服”改革后,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条件进一步精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由行政审批改为强制性评估,监管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改革后的地震安全监管具有技术服务属性、审查时序变化、用户主体责任和市场竞争机制等特征。建议主管部门从拓展公共服务、建设监管平台、引入信用评价、完善协同机制四个方面重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水平不降低。  相似文献   
143.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从我国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农村保险、民间金融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入手,分析得出其在支农方面存有诸多缺陷,难以有效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应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石、合作金融组织为主框架、商业金融为大梁、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相互补充、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图1,参6.  相似文献   
144.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确定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技术路线,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出发,建立了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网格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定量化模型和表状模型,运用网格技术、GIS和RS技术形成了系统化、程序化的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绛县辖区生态系统为研究载体,对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与绛县实际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相符,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正确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5.
空气重污染应急措施对北京市PM2.5的削减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模拟了2013年1月10~14日一次典型的大气严重污染过程,并利用同期气象和污染物浓度的小时观测数据验证了NAQPMS的模拟结果.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期间,当仅实施《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一级预警中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时,可削减北京PM2.5小时平均浓度4%~10%;当仅实施工业限产减排30%的措施时,可削减北京PM2.5小时平均浓度1%~6%;当同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和工业限产减排30%的措施时,可削减北京平均PM2.5小时平均浓度6%~12%,并且PM2.5小时浓度与削减率的变化趋势呈反相关,即该措施对污染较轻时段PM2.5浓度削减率高于污染峰值时段;若京津冀地区两市一省同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和工业限产减排30%的措施时,可削减重污染期间北京小时平均PM2.5浓度20%~35%,且污染严重的区域和时段削减效果更加显著,空气质量可提升一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当北京发生重污染时,仅靠北京本地限排限产并不能有效减轻PM2.5浓度,若要有效控制北京重污染,应根据污染物区域输送特征,京津冀地区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146.
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7.
居住区影像是人口分布客观真实的定性表现,对这种定性的数据源进行合理量化即可获得人口实际分布数据。在分析TM影像各个波段特征的基础上,选取5、4、3波段进行图像逻辑运算,比较精确地提取出居住区影像。计算居住区面积并依据面积大小将居住区分为3类,根据人口户籍统计值计算出3类居住区相对的人口分布比例系数kj。然后生成与居住区矢量投影相同的1km网格,利用图层叠加统计每个网格内的居住面积lj,居住区矢量与区县界矢量叠加统计每个区县内的居住面积Am,计算网格人口分配系数ki×lj/Am,依据该系数对人口总数进行网格化模拟,以得到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以北京地区为试验区进行人口模拟,结果显示北京中心区最大人口密度为16 661人/km2,其他地区最大人口密度是8231人/km2。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估算乡镇级人口,对比分析乡镇级估算人口和实际调查人口对结果进行验证,对比数据表明该算法所得到的人口分布与实际人口分布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148.
基于关联维的事故时间序列分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我国"十五"期间事故统计数据,构造了一个事故时间序列;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对事故序列进行了相空间重构,应用G-P算法,对事故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出事故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研究结果表明:当嵌入维数达到8以后,该事故动力学系统具有稳定的关联维数4.7,说明至少有5个因子在影响着事故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并且该系统的有效自由度为8。本研究对建立事故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9.
落球检测技术多用于测定填土路基的力学性质,但其可靠性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对比验证。采用移动网格对落球检测的全过程进行三维物质点法模拟,通过改变被测土体的本构模型、弹性模量和强度参数(黏聚力、内摩擦角),分析土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利用球体的加速度、接触时间和位移特征反推土体的变形模量和强度参数。模拟分析表明:当假定被测土体处于线弹性状态时,基于Hertz接触理论估算的弹性模量与模型设定值吻合较好;当被测土体发生较大塑性变形时,基于Hertz理论估算的变形模量以塑性变形为主,且在同一强度参数下趋于一致,基于修正Vesic空腔扩张理论估算的强度参数与设定值相差较大。在测试过程中,当土体以弹性变形为主时,估算的变形模量和强度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土体强度较低且以塑性变形为主时,估算的变形模量与平板载荷试验结果相差较大,其准确性存在一定问题。相关结论为评估落球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0.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芜湖市乡村聚落空间分类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芜湖市为实证,以主体功能区为视角,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乡村地域空间适宜性评价,将乡村聚落地域划分为优先重构区、鼓励重构区、适度重构区、引导重构区和限制重构区五种类型,提出不同的重构模式和对策,为芜湖市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长江沿江地区的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