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73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4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多点网格流速在线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气流速是CEMS监测的重要参数,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由于受安装场地的限制,同一烟道截面流速分布不均匀,单点测量难以真实反映断面流真实流速。根据某电厂流速监测现状,结合Fluent软件对烟道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和手工网格采样理论,提出多点网格在线流速测量方法,明显提高流速测量精度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9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知用一体”的人才’是那些掌握并能处理、交流和使用设备、工艺信息,操作技艺精湛并能对相关岗位作业进行精确的指导示范,熟知管理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组织管理岗位作业,实现工作目标的人。简言之,这类人才是岗位作业过程的实际掌控者。  相似文献   
93.
上海市目前正处于由国内经济中心建设阶段向国际大都市建设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为确保上海市顺利实现阶段转型。要以全新的思路重组上海的传统产业以适应上述变局。以产业重组理论为指导,以国际大都市建设为目标,在产业结构重构战略上,坚持以第三产业和新兴制造业快速增长为核心;在产业的空间发展战略上,坚持以产业高度和技术优势引领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一体化步伐,瞄准国际产业结构新高,积极参与东亚城市体系的产业分工;在重点产业选择上,优先发展新经济产业簇群、流量经济产业簇群和都市型产业簇群等3大产业簇群。为实现上述构想,在分析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将上海市的产业划分为5大类,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优化重组方案。  相似文献   
94.
塌陷地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的污染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粉煤灰的污染潜势分析入手,通过复垦土壤的测试分析、淋溶试验和种植试验,揭示了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的污染性.研究表明,粉煤灰中重金属的水溶性差,同时因pH值高,抑制了作物对高含量污染重金属的吸收;淋溶试验也表明重金属元素的淋溶性弱;温室盆栽与大田作物籽实样品分析表明,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说明尽管复垦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仍然可以种植某些作物.  相似文献   
95.
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模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0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有关城市扩展度量指标和网格样方法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城市扩展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区各时期城市用地扩展相对集中于宝山-闵行、嘉定-浦东等方向,并分别构成城市扩展的南北轴向和东西轴向,不同时期各轴向城市用地扩展性质和强度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各时期城市扩展表现为以城镇用地为主(1987~1990)到城镇用地与工业开发区并存(1990~1995)以及以工业开发区扩展为主(1995~2000)的形式;②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扩展模式在不同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较简单的以中心市区及周边区域为主的“单核扩展”为主的模式,逐渐转变为较复杂的包括中心城区、卫星城、郊区城镇以及交通干道等周边区域的“多核扩展”和“点-轴扩展”模式,整个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发育得更为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也由简单趋于复杂和多元化;③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两种类型看,城镇用地与新开发区的扩展规模和速度及对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贡献率等数量特征各时期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在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二维空间上的城市聚类结果表明,根据碳排放特征,我国城市可以分为6组,其中"低排放、低经济"组是主要类型,占总城市的35.82%,而"低排放、高经济"组是比较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但城市个数最少,仅6个。我国8个低碳试点城市在6组城市中除"高排放、高经济"组没有外,其它组都有入选城市。  相似文献   
97.
黄小刚  赵景波  辛未冬 《环境科学》2021,42(7):3107-3117
基于遥感反演数据,研究了2016年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从气象因素、地形、植被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等方面选取评价因子,以0.25°×0.25°网格为评价单元,利用GAM模型研究了长三角PM2.5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PM2.5浓度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但以南北向差异为主.长三角南部PM2.5浓度多低于35 μg·m-3,PM2.5超标零星出现在城镇周围,呈孤岛状分布.北部PM2.5浓度多超过35μg·m-3,PM2.5污染多呈连片状分布.②长三角PM2.5浓度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北部,低低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南部.③ GAM模型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度、气温和降水量对PM2.5浓度主要呈负向影响;污染物排放量主要呈正向影响;风速<2.5 m·s-1时影响不显著,风速≥2.5 m·s-1后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形起伏度、气温和降水量南高北低是造成长三角PM2.5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风速东高西低是造成长三角PM2.5浓度东西向差异的原因之一.④除地形起伏度-PM2.5排放量外,其余因素两两间的交互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PM2.5分布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8.
王林  金保昇  沈凯  周长城 《环境工程》2013,(Z1):344-347
基于环境监管平台建立脱硫烟气SVR预测模型,通过Pearson系数、经验公式选择特征,利用网格寻参(gridsearch)、遗传算法(GA)以及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在5-fold交叉验证下对该模型优化、训练并预测。误差分析和比较表明SVR模型预测能力较高,遗传算法优化适应于此类数据训练,且SVR模型对于机组有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沈阳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空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5年1月29日~2016年1月26日在沈阳市采集PM_(2.5)有效样品113组,并分析了其载带的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及元素组分.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沈阳市PM_(2.5)质量浓度均值为66μg·m~(-3),其中31. 0%的样品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值二级标准(75μg·m~(-3)),采暖期PM_(2.5)的平均浓度和超标率(90μg·m~(-3)、68. 6%)明显高于非采暖期(51μg·m~(-3)、31. 4%).采样期间21种元素(除了Mg、Ti、Ca、Fe、Si)、水溶性离子(除Ca~(2+)以外)和OC、EC质量浓度均呈现出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的趋势;[NO_3~-]/[SO_4~(2-)]比值表明非采暖期受移动源影响明显增加,燃煤等固定源仍是采暖期PM_(2.5)的主要来源,PM_(2.5)中水溶性离子是固定源和移动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氮氧化率(NOR)和硫氧化率(SOR)分析得到NO_x二次转化程度较弱,SO_2二次转化程度较强,特别是在非采暖期;富集因子结果表明EF值较高的元素主要来自燃煤、交通污染和工业排放. PM_(2.5)组分重构质量与实测质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采暖期和非采暖期PM_(2.5)中主要组分均为有机物(OM 28. 0%、23. 1%)、矿物尘(MIN 14. 5%、26. 0%)和SO_4~(2-)(15. 1%、19. 9%),PM_(2.5)受二次粒子、燃烧源和扬尘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0.
现行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设置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确实保障职业病患者权益,应当进行诊断鉴定及相关制度的重构。要实现职业病自然属性认定和社会属性认定的分离;进行相应配套制度的调整;使职业病病人的权益保障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或社会救助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