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81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4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422篇
基础理论   109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为了寻找治理水华的有效方法,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鲤鱼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其半抑制浓度(EC50)为0.42 mmol·L-1;抑藻机制之一可能是对羟基苯甲酸能促进细胞氧自由基(O-2)的产生.从而导致藻细胞膜结构的损伤.实验中抑藻作用最佳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0.8 mmol·L-1)作用于鲤鱼后,对鲤鱼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肝脏、鳃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膜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提示对羟基苯甲酸在该浓度下对鲤鱼无毒性作用.因此,对羟基苯甲酸可望被开发出一种高效低毒的生物杀藻剂.  相似文献   
542.
Fenton试剂处理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Fenton试剂对吉林某化工厂产生的苯酚废水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H2O2、FeSO4·7H2O、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酚废水中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处理苯酚废水时,受到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顺序为H2O2〉FeSO4·7H2O〉pH〉反应时间。并确定Fenton处理此类苯酚废水时最佳的运行条件为:H2O2=8mL/L,FeSO4·7H2O=1.5g/L,pH=3.5,反应时间为40min,且此条件下COD去除率为79%。  相似文献   
543.
铜对颤蚓的快速灭活机制及其在水厂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TA)作为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捕捉剂,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铜暴露30 min后颤蚓体内.OH浓度进行测定,并结合灭活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丙二醛(malondialderhyde,MDA)等指标测试,研究了铜对颤蚓的灭活效果及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铜对颤蚓具有高效快速灭活作用,1 mg.L-1暴露条件下灭活率即可达100%;其主要灭活机制之一是诱导颤蚓体内.OH增加,继而.OH对颤蚓产生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0.05 mg.L-1暴露条件下,.OH浓度即可上升69.2%,铜可引起颤蚓CAT活性显著降低,对CAT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氧化胁迫作用明显;0.05~0.25 mg.L-1的暴露条件下MAD相对浓度的增加表明铜对颤蚓产生了脂质过氧化作用.颤蚓灭活率、.OH、CAT和MDA等随铜浓度的变化表明,铜的快速灭活作用并非由.OH本身产生的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单独完成.铜灭活用于水厂颤蚓风险控制可行性分析表明,反冲洗前采用1 mg.L-1的铜溶液浸泡滤池30 min,引起的残留铜浓度仅为4.3μ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1 mg.L-1.  相似文献   
544.
不同丙酸/乙酸长期驯化的活性污泥对EBPR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超  陈银广  刘燕 《环境科学》2008,29(9):2548-2552
通过长期驯化的SBR增强生物除磷系统,研究了不同丙酸/乙酸对磷和PHA转化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代谢PHA及其组分的计量学.结果表明,随着丙酸/乙酸的升高.系统的除磷能力增强;污水中合适的丙酸/乙酸(C-mol比)为2:1.计量学研究表明,聚磷菌消耗I C-mol乙酸生成0.65 C-mol PHB和0.33 C-mol(PHV PH2MV),消耗I C-mol丙酸生成极小量PHB和1.21C-mol(PHV PH2MV).磷去除率与(PHV PH2MV)代谢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5.
臭氧降解水中苯并三唑反应动力学及效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忠林  蔡金玲  沈吉敏  董霖 《环境科学》2009,30(4):1044-1049
对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苯并三唑(BTri)的反应动力学、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分子与BTri直接反应速率常数k3=20.18 L·(mol·s)-1,臭氧与BTri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BTri随pH值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当pH值由6.63增加到7.83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由63.42 L·(mol·s)-1提高至582.69 L·(mol·s)-1,增加约8倍.单独臭氧化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痕量BTri,最终去除率可达85%;随着水体pH值的增加及水体温度的升高,BTri的反应速率大幅度提高;自然水体中常见阴离子NO-3、SO2-4、Cl-对臭氧化去除BTri的去除率及反应速率无明显影响;羟基自由基(·OH)抑制剂叔丁醇对臭氧氧化去除BTri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OH也对臭氧氧化去除BTri有一定的贡献,表明臭氧化去除BTri的过程为O3直接氧化及·OH间接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6.
活性污泥微生物以乙酸为碳源合成聚羟基烷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陈银广 《环境科学》2009,30(8):2366-2370
聚羟基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利用活性污泥合成PHA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本研究对长期驯化的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在厌氧条件下及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在好氧条件下利用乙酸合成PHA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好氧活性污泥可以合成较多的PHA.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好氧条件下乙酸加入次数、乙酸浓度及硝化抑制剂(丙烯基硫脲,ATU)对PH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乙酸分3次加入到反应器、乙酸浓度为2 925 mg/L及加入6.74 mg/L ATU时,可以使污泥挥发性悬浮固体物中PHA的含量达到56.3%.  相似文献   
547.
FeOOH催化臭氧氧化滤后水中NOM的小分子副产物的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鲁金凤  邱娇  马军  张涛  陈忠林  王欢 《环境科学》2009,30(3):765-770
以滤后水中富集、分离出的6种不同特性的天然有机物(NOM)组分为对象,考察了羟基氧化铁(FeOOH)催化臭氧氧化NOM各组分后小分子醛、酮及酮酸副产物的生成情况.发现FeOOH催化氧化比臭氧氧化提高了对NOM 各组分DOC和SUVA的去除率.FeOOH催化氧化并不能有效地降低NOM各组分小分子副产物的产量.催化氧化和臭氧氧化后,憎水中性物质(HON)的醛、酮、酮酸的总产量都最高,NOM碱性组分的小分子副产物产量都相对最低.NOM各组分催化氧化后甲醛和丙酮酸的产量最大,这和单独臭氧氧化的结论一致.特别是HON的甲醛产率占其醛、酮总产量的71.6%,单位DOC丙酮酸的产量达78.6 μg/mg.用NOM组分的小分子副产物折算DOC占各组分氧化后DOC的质量分数来间接显示氧化后剩余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发现催化氧化比单独臭氧氧化进一步提高了滤后水中NOM各组分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548.
活性污泥中PHA合成优势菌的筛选及产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PHA合成菌,通过好氧/微好氧/沉淀的方式对污泥进行驯化,使PHA占污泥MLVSS的比例提高到21.19%。用BOX-PCR、ERIC-PCR和REP-PCR指纹图谱技术,对驯化前后污泥样品的菌群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尼罗蓝荧光平板法和菌落原位杂交技术,筛选得到活性污泥中PHA合成的优势菌株CAMP11。分类鉴定表明CAMP11属于芽孢杆菌属,FT-IR与NMR碳谱分析表明其合成的产物为羟基丁酸与羟基戊酸的共聚物(PHBV)。将菌株CAMP11回注入污泥驯化液,可使PHA占污泥MLVSS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32.08%。  相似文献   
549.
用乙醇萃取了化妆品中的4种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实现了快速分离测定,并用色谱-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峰鉴定。分析时间为4min,方法回收率为90 8%~104 6%,检出限为0 5mg/L,线性范围为2~80mg/L,线性相关系数>0 999。  相似文献   
550.
随着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在生物标记和医学影像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环境暴露量逐渐增加,深入探讨QDs的毒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QDs通过产生活性氧(ROS)诱发毒性效应是目前普遍接受的毒作用模式。为了探讨量子点的毒性与所诱发的ROS的种类和数量的关系,选用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和CdTe/ZnS QDs),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分别测定了CdTe QDs和CdTe/ZnS QDs在无细胞体系中诱导ROS产生的种类和强度;利用EPR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4、20和100nmol·mL-1的CdTe QDs和CdTe/ZnS QDs对超氧阴离子(·O2-)和羟基自由基(·OH)产生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CdTe QDs可诱导·O2-的产生;CdTe QDs和CdTe/ZnS QDs对·OH与·O2-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表明,量子点可诱导和促进ROS产生,不同结构量子点对ROS的诱导和促进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