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7篇
  免费   1063篇
  国内免费   531篇
安全科学   1474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421篇
综合类   2735篇
基础理论   573篇
污染及防治   296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339篇
灾害及防治   47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85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339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针对飞行器结构壁板损伤疲劳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对声疲劳损伤的智能识别能力。方法 构建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的高效智能识别模型,用于识别飞行器结构壁板的声疲劳损伤。该方法依赖于GBDT模型的强大性能,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通过迭代学习不断优化识别结果。基于某复合材料结构壁板噪声实测数据,构建时间、速度、标签数据集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基于GBDT的噪声疲劳损伤智能识别准确率为76.8%。结论 基于GBDT的声疲劳损伤智能识别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对飞行器结构壁板的声疲劳损伤进行有效监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针对现有结构安全在线监测与评估方法存在的短板,结合人工智能方法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有限测点应力逆向推演整体结构应力分布的方法,以数据驱动的模式,基于神经网络技术搭建算法模型。方法 以结构有限元仿真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获取代表结构响应特征的有限个测点,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基于有限测点应力推演结构全场应力分布的算法模型。结果 以科学试验平台的连接器结构为对象,开展该算法模型的应用研究,并且对该应用实例下的算法模型开展不确定度分析,推演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u95rel为8.6%。结论 该算法模型的推演结果正确反映了结构总体响应特征。从建模过程角度分析,该算法模型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包括相关性分析方法、神经网络建模以及模型收敛条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83.
针对全海深载人潜水器2只载人舱缩比球壳模型的疲劳试验,通过理论方法对比分析了压差法与外压单独作用下球壳的应力状态,验证了超高压深海环境下内外压差法模拟球壳作业环境的可行性。同时,为降低球壳外部交变载荷对试验设备的损伤,并有效缩短试验时长,提出一种计及超高压深海环境下采用内外压差法开展的多结构并行疲劳试验技术。根据该试验技术进行了近7 000个循环周期的双球串联疲劳试验,有力地保证了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周期。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技术长期有效可靠,可为同类型试验提供技术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84.
为了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SI)对设置金属阻尼器框架结构的影响规律,本文设计实现了考虑SSI 的设置开孔式加劲阻尼器体系的框架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采用层状剪切盒模拟土体的边界,锯末和砂土的混合物作为地基土,以12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拟上部结构。基础采用3×3 群桩基础。本文完成了1:6 比例的高层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体系(PSSI)、设置金属阻尼器的PSSI 体系以及刚性地基上框架结构和刚性地基上设置金属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共4 个模型振动台试验。从动力特性、地震响应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纯框架与消能减震结构的差别。并通过计算减震率,分析了SSI 效应对消能减震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消能减震结构在同样的地震作用加载下,频率衰减幅度降低为纯框架的1/3~1/2,阻尼比增加幅度为纯框架的1/2 左右,结构的损伤程度明显减弱,阻尼器起到了显著的减震效果。SSI 体系消能减震结构的阻尼器减震效率下降,但SSI 的减震效果加强,综合来看,其减震率依然高于刚性地基结构。  相似文献   
85.
针对深埋硬岩隧洞即时性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预测预警问题。以埋深 2 375 m 的某深部地下实验室 7#、 8#实验室发生的一次极强岩爆作为现场测试对象,基于钻孔摄像技术实现隧洞围岩内结构面展布可视化,通过岩爆诱发洞段与安全通过洞段围岩内结构面展布差异的对比分析、围岩弹性应变能分布特征分析与岩爆统计规律分析,对岩爆孕育中结构面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深埋硬岩隧洞边墙与围岩内发育的结构面平行或是小角度(小于 30°)相交时具有更高的即时性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7#、8#实验室钻孔摄像结果显示,岩爆诱发洞段围岩内结构面近乎平行于边墙发育,3 处安全通过洞段围岩内结构面与隧洞边墙均为大角度 (大于 30°)相交。围岩内不同的结构面展布形态为岩爆孕育提供了不同的能量累积环境,当围岩内结构面平行于边墙或是小角度相交于边墙时 ,结构面的存在将有利于岩爆孕育 。 所有发生于锦屏二级水电站排水洞 SK8+200~8+800 洞段的岩爆统计数据表明,隧洞边墙与围岩内结构面相交夹角较小(小于 30°)的区域具有更高的即时性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这与 7#、8#实验室现场测试及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6.
2022 年 9 月 5 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了 6.8 级地震,对泸定、石棉、汉源等地区的农村建筑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分析农村建筑的震害,对评估烈度为Ⅵ~Ⅸ度区域 12 个乡镇 35 个地点的农村建筑进行了现场调查,总结了砖砌体结构、木结构、石结构和生土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并对 4 种结构的震害等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砖砌体结构房屋的严重破坏及倒塌占比为 4.2% 和 3.3%,且与构造措施有很大关系,未经正规设计且缺乏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出现屋面破坏、局部甚至整体倒塌,但设有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房屋保存较好;木结构建筑整体受损较轻,但由于本次泸定地震的竖向作用强烈,木屋盖破坏较为严重;石砌体结构和生土结构房屋,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比例较高,严重破坏占比分别为 7.2% 和 5.1%,倒塌占比分别为 10% 和 7%,破坏最为严重。山体滑坡、落石等次生灾害对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是此次泸定地震的特征之一。针对此次泸定地震的破坏特征,建议农村建筑落实抗震措施,引入适用的新工艺;灾后恢复过程中,以房屋震损程度评估为基础,重建与加固相结合;同时,建议注重农村规划、选址的研究,降低地震次生灾害破坏;应当进行抗震科普宣传,加强农村工匠培训。  相似文献   
87.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于2021年春秋季对无定河干流、6条支流及3个淤地坝水体展开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5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5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6种,秋季物种数(103种)高于春季(76种),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31种,以臂尾轮虫和龟甲轮虫等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生物居多,春季优势种优势度整体高于秋季。春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360.9个/L)和平均生物量(0.600 mg/L)均高于秋季(83.6个/L、0.298 mg/L),且春秋季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表明:河流与淤地坝2种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采用冗余分析进一步探明,主要差异为河流和淤地坝2种水体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其中化学指标(溶解氧、盐度、亚硝氮、硝态氮、溶解磷、叶绿素a)和物理指标(水深、透明度、浊度)分别是影响河流和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春秋季水质均为无定河干流最优,支流次之,淤地坝水质最差,且干流中下游水质优于上游。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碳循环影响、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效应分析、碳排放效率及碳减排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明晰了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提出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即构建碳收支“调查—监测—核算—评价—过程模拟—低碳优化—碳减排效益评价—低碳政策”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发挥其在区域碳减排、土地利用低碳结构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人工城市湿地浮游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及水质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对济西国家湿地逐月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调查,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分别用浮游植物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体进行水华程度及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166种(属),绿藻门和蓝藻门在物种组成和密度组成占优势地位,浮游植物物种数和密度在夏、秋两季较高,冬季明显变小,生态保育区物种数和密度最高。香农-维纳(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冬季为最小值,科普宣教区最高,生态恢复区最低。总磷、水温、氨氮和电导率对济西国家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研究表明,济西国家湿地水体属于轻度水华,轻度污染状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