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研究了玉米淀粉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制成高交联淀粉后,以Ge~(4+)为引发剂,把丙烯腈接枝到高交联淀粉上,通过碱皂化作用将腈基转化为羧基制备羧基淀粉接枝聚合物(ISC)的方法。并研究了ISC在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NKY功能化树脂静态吸附混合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颖  张永刚  庄源益 《环境化学》2003,22(4):353-358
探讨了NKY功能化树脂对混合染料(活性艳蓝:KN-R和活性艳橙K-GN)的静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KY树脂吸附单组分染料的能力大于其对混合染料的吸附,而且对混合体系中的染料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KN-R的速率较大.从动力学研究来看,NKY对混合染料的吸附速率其决定步骤是液膜扩散.等温曲线的结果显示,NKY对混合染料中每种组分的吸附行为同吸附单组分体系的类似,同时,随温度的升高,吸附速率常数增大,标准自由能变的绝对值增大。  相似文献   
53.
磁性介孔硅胶萃取剂的制备及萃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C18基团修饰的磁性介孔硅胶材料,并利用该材料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几种环境水样中酞酸酯类(PAEs)污染物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273 m.2g-1)和饱和磁通量(29 emu.g-1),对水样中痕量的PAEs有较强的萃取能力,而且萃取剂的磁分离特性使得萃取操作更为方便、快捷.在优化条件下,30 mg萃取剂在40 min内即可从500 mL水样中萃取痕量PAEs,回收率可达80%以上.此外,该萃取剂在处理复杂环境样品时仍能保持较强的萃取能力,环境水样中4种PAEs的检测限可达15.6—32.5 ng.L-1,加标回收率为62%—109%,相对标准偏差为2%—8%.  相似文献   
54.
以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为载体与三聚硫氰酸反应,合成了功能化的螯合树脂PS-TMT,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比表面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S-TMT螯合树脂在pH值1~7范围内对Hg(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在25℃、pH 7条件下对Hg(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44 mg/g;动力学研究显示树脂对Hg(Ⅱ)的吸附在240 min内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则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  相似文献   
55.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方法,以一步水热碳化法制备的磁性氨基功能化生物炭(Fe3O4@C-NH2)为吸附剂,重点考察了p H、共存离子对水中Cr(Ⅵ)去除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光谱学分析探究了Cr(Ⅵ)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Cr(Ⅵ)去除率随p H值升高而降低,p H为2时Cr(Ⅵ)去除率高达95.8%;总铬去除率随p H值变化特征与Cr(Ⅵ)一致,但p H为2时总铬去除率为81.8%.Cr(Ⅵ)去除率随SO42-浓度增加而降低,总铬去除率随SO42-浓度变化趋势与Cr(Ⅵ)基本相同,但Cr(Ⅵ)去除率显著高于总铬.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Fe3O4@C-NH2对Cr(Ⅵ)的吸附行为.除离子交换、孔填充、氢键及静电作用外,吸附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是配位和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56.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systems,MESs)可利用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化合物,有望实现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然而,其合成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电化学还原重氮盐反应将特定的官能团—COOH接枝到碳布电极表面,探究改性阴极对于MESs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OOH改性的阴极材料亲水性显著提高,而循环伏安扫描电流变弱. MESs在启动阶段性能差异最大,运行48 h,改性组CA-H、CA-M、CA-L的产氢速率是CK的21. 45、28. 60和22. 75倍;运行120 h,CA-H、CA-M和CA-L的乙酸累积浓度是CK的2. 01、2. 43和1. 44倍. MESs运行324 h后,各阴极的电化学活性无明显差异,生物膜蛋白量无明显差异(~0. 47 mg·cm~(-2)).阴极生物膜的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属水平上由Acetobacterium、norank_p_Saccharibacteria和Thioclava占据主导,总相对丰度占到59. 6%到82. 1%;各阴极之间产乙酸功能菌Ace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差别不大(31. 3%~40. 1%),而消耗乙酸的norank_p_Saccharibacteria属在CA-H、CA-M、CA-L和CK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6. 1%、24. 6%、31. 1%和37. 5%.羧基改性阴极对MESs的启动阶段影响较大,可为MESs的快速启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7.
超顺磁性纳米Fe3O4@SiO2功能化材料对镉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志  易平  方丹丹  王强 《环境科学》2021,42(6):2917-2927
含镉废水的处理对于重金属镉的排放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了超顺磁性纳米Fe3O4@SiO2功能化材料(MFS),采用等温吸附实验和动力学实验方法研究了MFS对Cd2+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并借助BET、XRD和SEM等结构表征研究了MFS对Cd2+吸附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MFS对Cd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Langmuir方程能极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特征,最大吸附容量值为69.49 mg·kg-1;吸附反应的自由能变ΔG、焓变ΔH和熵变ΔS表明MFS材料对Cd2+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反应体系最佳初始pH为7;溶液中的Mg2+、SO42-、Ca2+和NO3-这4种干扰离子对吸附反应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MFS对Cd2+的吸附过程分为快速的外扩散阶段与缓慢的内扩散阶段;MFS吸附Cd2+后经洗脱再生,材料重复使用3次后对Cd2+去除率仍达73%以上.BET、XRD、FTIR和VSM结构表征表明SiO2成功修饰在Fe3O4表面,MFS主要成球状,平均粒径为38.7 nm,饱和磁化强度为85.38 emu·g-1;XRD、EDS和XPS图谱揭示Cd2+被成功吸附到材料上,主要机制为Cd2+与材料表面的—OH发生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58.
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价态阳离子、富里酸(FA)等对两种功能化石墨烯(FG)悬浮凝聚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FG分别在含不同浓度Na+、Ca2+和La3+的电解质溶液中,其临界聚集浓度(CCC)值范围为221~263,3~4,0.05~0.07mmol/L,符合经典的DLVO理论与Schulze-Hardy法则.5种FA亚组分均可显著抑制FG在水体中的凝聚,加入5mg/L的FA亚组分后,在不同浓度的Ca2+和La3+的电解质溶液中,FG-OH (FG-COOH)的CCC值分别增大12.5%~37.5%(3.2%~4.5%)和4.2%~25.7%(10%~46%).FG的CCC值与FA亚组分的C、H含量和H/C比显著正相关(P<0.05),与O含量、O/C比和羧基C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差分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随着FG的加入,FA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二者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9.
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建民  徐晓军  李林 《化工环保》2004,24(Z1):126-128
甲壳素/壳聚糖是一种资源丰富、用途广泛的天然高分子.简介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常见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功能化甲壳素/壳聚糖近期的研究状况;综述了甲壳素/壳聚糖的应用;展望了我国甲壳素/壳聚糖资源的开发利用趋势.  相似文献   
60.
唐菖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球茎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将其鉴定为羽扇豆醇(1)、β-香树脂醇(2)、木栓酮(3)、木栓醇(4)、桦木醇(5)、(22E,24R)-24-methyl-5α-chol-esta-7,22-dien-3β-ol(6)、(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7)、豆甾醇(8)、羽扇豆酮(9)、3β,27-dihydroxylup-12-ene(10)、齐墩果酸(11)、桦木酸(12)、1-甲基-3,8-二羟基-6,7-二氧亚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13)、1-甲基-3,8-二羟基-6-甲氧基蒽醌(14)、1,7-二羟基-3,6-二甲氧基蒽醌(15)、(E)-对羟基肉桂酸(16)、咖啡酸乙酯(17)、β-胡萝卜苷(18)、2β,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19)、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20)、2β,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1)、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2)和咖啡酸(23).图1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