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320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1046篇
基础理论   231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毒害有机污染物是影响污泥土地利用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全面总结了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毒性效应评估方法以及不同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超过700种,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无法有效评估污泥的环境风险,而毒性指标(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可评估污泥的综合毒性;污...  相似文献   
972.
973.
布洛芬是常用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量大、去除率低,且药品的存在会诱发水生生物发生不同应激变化。研究对比了在不同浓度梯度布洛芬暴露下活性污泥中脲酶、转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率、总变化率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在布洛芬浓度为35~40μg·L~(-1)时,对脲酶活性的抑制程度超过了40%,布洛芬浓度达28μg·L~(-1)后,脲酶活性总变化率单调增加,在布洛芬浓度达到40μg·L~(-1)时,脲酶活性总变化率超过了70%。而转化酶活性动态变化率低于±20%,总变化率低于±3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脲酶活性在布洛芬较低浓度暴露下变化幅度大、响应快。因此推荐使用较为敏感的脲酶活性生物指标,评价布洛芬等新型有机污染物对复杂污泥机制中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影响。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潜在风险进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974.
为了研究蚯蚓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利用不同质量的牛粪(350~400g)、秸秆(150~200g)和过磷酸钙(25~75g)混合配比成6组基质,探索分析添加蚯蚓(50~150g)堆肥过程中基质重金属(Cu、V、Mn、As、Zn和Cr)总量和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添加蚯蚓质量为50g与100g相比,添加蚯蚓质量为150g时, Cu(总量27.00mg/kg,可氧化态22.03mg/kg)、Zn(总量288.89mg/kg,可还原态22.03mg/kg)、V(总量15.22mg/kg,残渣态8.87mg/kg)和Cr(总量26.79mg/kg)是显著较低的(P<0.05);4周的蚯蚓堆肥降低了Mn、As的总量和Cu、V的生物有效性,但增加了Cu、V、Zn的总量和Mn、Zn的生物有效性;基质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基于潜在风险指数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发现基质还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975.
为探讨养殖废水中兽用抗生素对湿地系统中氮素转化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养殖废水中常见的抗生素SD(磺胺嘧啶)为例,设置0、10、100和1 000 μg/L 4个添加浓度开展模拟试验.通过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湿地底泥中氨氧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了养殖废水中不同氮素形态与底泥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与CK组比较,添加SD对湿地TN的最终去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4个处理组的TN去除率为75.4%~80.5%,但在培养前期(0~14 d),SD对水体NH4+-N和NO3--N转化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53.0%和99.5%,随着SD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强,到培养后期(14~28 d),各处理水体中不同形态的氮浓度无显著差异.②由qPCR测试结果得出,湿地底泥中AOA(氨氧化古菌)的丰度比AOB(氨氧化细菌)高出1~2个数量级,表明AOA在氨氧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外在培养第7天,AOB发生显著抑制现象,对SD更敏感;与CK相比,在第7天和第14天,反硝化基因narG、nirS、nirK和nosZ丰度随SD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OA与ρ(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AOB与ρ(NO3--N)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nirK与ρ(NO2--N)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研究显示,SD能抑制湿地底泥中氮转化微生物及相关氮转化过程,且SD浓度越大,抑制作用也越大,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会减弱.   相似文献   
976.
综述了国内外在烟草,树木(杨树、柳树、桑树),纤维植物(苎麻、棉花)和蓖麻等非食用植物修复土壤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综合分析其修复能力与经济效益,得出蓖麻和苎麻的修复效果最佳.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土壤镉修复,提出了开展非食用植物修复大田试验示范、研发环境友好型辅助措施、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及时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等建议.  相似文献   
977.
为研究嘉兴地区嘉善冬季污染时段和清洁时段PM2.5化学组分特征,结合气象数据对2019年1月嘉兴市嘉善县善西超级站在线自动监测PM2.5及化学组分数据、气态污染物(NO2和SO2)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1月嘉善善西超级站污染时段PM2.5浓度(97.18μg·m-3)为清洁时段(36.77μg·m-3)的2.6倍.污染时段水溶性离子浓度(41.58μg·m-3)较清洁时段(19.82μg·m-3)高21.76μg·m-3,但占比有所降低,含碳组分比例增加.OC;EC比值为3.93,可能受到燃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共同影响.低风速及高湿有利于NO2和SO2等气态污染物进行二次转化,污染时段硫转化率和氮转化率均比清洁时段高,分别增高7.93%和54.11%,说明NOx向硝酸盐二次转化较为明显,导致颗粒物浓度升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7.34%气流来自北方,且相应的气流轨迹上污染物浓度比周边高,说明污染物存在一定的长距离输送.结合风玫瑰图可以看出,污染主要为本地及其周边的输送,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在短时会使污染浓度突增.因此,在重点关注本地及周边污染的同时,偏北气流下的污染物区域输送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78.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镉和邻-苯二甲酸酯迁移转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是目前普遍的土壤污染方式,镉是土壤污染中最主要的无机元素,因地膜的广泛使用,使得邻-苯二甲酸酯成为土壤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故采用盆栽试验,以西南地区紫色土为供试土壤,小白菜为指示生物,分别添加不同含量梯度的镉(Cd)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组成单一污染和复合外源污染模拟试验,研究钾长石粉、牡蛎壳粉、生物炭粉、氧化钙、碳酸钾和磷酸钙这6种常见土壤调理剂对污染土壤中镉形态及DEHP含量、小白菜中镉及DEHP吸收的影响.随后研究了生物炭添加量对污染土壤中镉和邻-苯二甲酸酯迁移转化的影响,选择对照土壤、Cd污染土壤和DEHP污染土壤复合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0.5%、1%、3%和5%(质量分数)生物炭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DEH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DEHP复合污染紫色土修复的最优土壤调理剂是生物炭.经过综合考虑,生物炭添加量为3%时,复合污染紫色土土壤的修复效果较好,且生长于土壤中的指示生物不受抑制.  相似文献   
979.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