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剩余污泥-废油脂碱性共发酵,考察聚乙烯微塑料对产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塑料对发酵液中的SCFA浓度影响明显,但对SCFA的组成影响较小。微塑料在低赋存水平下抑制产酸,高水平时反而促进。微塑料10个/(g TS)时产酸量最低,SCFA浓度较对照低245.6 mg COD/L。微塑料200个/(g TS)时产酸量最高,最大SCFA浓度和酸产率较对照分别提升了24.7%和37.13 mg COD/(g VS)。微塑料高含量时多糖和蛋白质的水解酸化减弱,废油脂水解产物LCFA的降解得到加强。进一步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微塑料改变了发酵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高含量时反应器中存在较多氢自养反硝化菌(Pseudomonas,Alcaligene)代谢消耗发酵体系中的氢气,改善了LCFA的降解状况,提高了共发酵体系SCFA尤其是乙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92.
该研究以32μm粒径聚乙烯颗粒模拟微塑料污染环境,探究其对典型淡水水体初级消费者大型溞摄食行为的影响。首先确认了其对大型溞存在急性毒性,24 h急性毒性LC50当量浓度为309.6 mg/L,证明在自然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的峰值暴露可能对浮游动物产生较严重的影响。然后进行了大型溞摄食实验和摄食恢复实验,在实验观测的染毒范围内,大型溞表现出了明显的摄食抑制。3 d蚤龄的较10 d蚤龄更为敏感,3 d蚤龄的8 h摄食抑制的EC50当量浓度为97.0 mg/L。恢复实验显示,微塑料染毒后,大型溞如脱离污染环境,其摄食抑制将逐渐减轻,2 h后即达到恢复稳定,但高浓度染毒组的大型溞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3.
梁榕  何娇  孙飞虎  张瑞芳  王鑫鑫 《环境科学》2024,45(6):3679-3687
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明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为期4个月的土壤培养试验,探究不同质量分数(1 %、2.5 %、5 %)和粒径(30目、100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00目2.5 %和5 %微塑料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不同质量分数和粒径聚乙烯微塑料添加对土壤电导率影响不显著.②相比于CK,添加微塑料会不同程度降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添加100目微塑料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③当微塑料粒径为100目时,相比于CK,不同质量分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5 %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④土壤性质的变化受微塑料质量分数和粒径影响,质量分数越高、粒径越小,影响越显著.综上,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没有预期的明显,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不同影响所涉及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94.
95.
就第三代高性能聚乙烯防护服装在各类防护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
微胶囊化红磷增效氢氧化镁阻燃聚乙烯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微胶囊化红磷(MRP)在氢氧化镁(MH)阻燃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的阻燃增效作用,用氧指数和锥型量热计研究了MRP/MH的不同配比对其氧指数、热释放速率、发烟量等燃烧性能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LDPE/MH体系中添加适量的MRP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氧指数,进一步降低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延长材料的着火时间,但是材料的发烟量有所增加。从热失重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LDPE/MH体系中添加MRP不仅大大提高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而且具有较好的成炭作用。  相似文献   
97.
便携式渗漏检测装置在填埋场防渗层完整性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基于双电极法的偶极子检测和基于电极栅格法的区块化检测装置,对重庆某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防渗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完整性检测.结果表明:偶极子在漏洞附近时,其周围电势分布会出现正负突变;区块化检测利用网格铺设电极和上位机软件解析可以精确定位漏洞位置.基于高压直流电法的便携式渗漏检测系统,在填埋场铺设防护层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检测到直径约1 cm的漏洞,并且能够对漏洞进行精确定位.对 2种不同电学方法的验证表明,电极栅格法比双电极法测量范围大、精度高.   相似文献   
98.
目的调查某石化企业聚乙烯粉尘危害现状,了解聚乙烯粉尘暴露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对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暴露情况、粉尘防护措施进行现场调查,检测作业现场粉尘浓度。结果聚乙烯生产装置接触聚乙烯粉尘的作业/岗位主要为包装和造粒等岗位。粉尘检测结果显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2~0.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4~4.1 mg/m~3,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但不同岗位之间,相同岗位不同作业点间有较大的差别,其中以高密度聚乙烯包装工暴露浓度最高。结论企业聚乙烯粉尘职业健康危害管控总体较好,虽然粉尘检测结果未超国家容许浓度,但不同岗位不同场所有较大差别。同时应注意加强职业人群的防控意识,以保护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9.
微塑料自然老化的长期性严重限制了老化微塑料的相关研究. 为了加速微塑料老化,并提高实验室分离效果,以高密度聚乙烯微塑料(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为试验材料,通过单紫外(UV)和紫外活化过硫酸盐(UV+P)两种方法加速模拟微塑料自然老化,并基于老化过程中微塑料特性的改变,改进分离方法. 将虹吸管插入静置分层后的澄清液面底部,打开真空抽滤机使液体缓缓注入抽滤瓶,一方面分离浮于上部的微塑料,另一方面有效过滤澄清液体中的部分微塑料,以提高样品分离效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羰基指数(carbonyl index,CI)分别表征微塑料老化前后的形貌、官能团变化和老化程度. 结果表明:①相比于UV处理的微塑料,UV+P处理的微塑料具有更强的亲水性,表现在分离时长的显著性差异上(P<0.05). ②UV和UV+P两种老化方法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通过4次清洗达到较高的去除率,分别为95.29%、94.71%. ③该分离方法下两种老化微塑料都有较高的样品产率,分别为84.63%(UV)、86.63%(UV+P). ④通过SEM观察到,与原始微塑料相比,老化后的微塑料表面出现明显裂纹、缝隙及小孔,且两种老化方法得到的微塑料其表面形态有所差异. ⑤FTIR图谱下,老化微塑料有异于原始样品的特征峰出现,主要为羰基峰及羟基峰. ⑥CI分析表明,HDPE在5 d内即可达到较高的老化程度,此时CI分别为0.39(UV)、0.49(UV+P). 研究显示:单紫外(UV)和紫外活化过硫酸盐(UV+P)两种老化方法均能获得亲水性、表面形态和官能团有异于原始微塑料的样品;改进的分离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样品.   相似文献   
100.
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组件性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中不同膜组件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不同。论文主要对膜生物反应器中分别产自日本和德国的聚乙烯中空纤维膜膜组件处理生活污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在给定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浓度、pH值等参数的条件下,对其膜组件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生活污水的降解试验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两种膜组件在浊度的去除方面均达到100%,并且系统处理出水COD均<50mg/L,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6%和85%,但对氨氮去除两者均未达到60%,另外两种膜组件的膜通量的衰减相差较大,日本膜组件的衰减较缓慢而德国膜组件的衰减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