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4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538篇
安全科学   271篇
废物处理   167篇
环保管理   191篇
综合类   1534篇
基础理论   294篇
污染及防治   271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复合吸附材料TLA的制备及其砷氟共除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硫酸钛、硝酸镧和活性炭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的TLA复合吸附剂.比较了TLA和活性氧化铝除砷除氟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pH对除砷除氟效果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LA对砷氟的吸附容量显著优于活性氧化铝.在pH为7,砷氟单独存在时,TLA对砷和氟的Langmuir吸附容量分别是30.3mg.g-1和27.8mg.g-1;当砷氟共存时,TLA对砷和氟的Langmuir吸附容量分别是25.1mg.g-1和17.0mg.g-1.TLA对砷、氟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pH值显著影响砷、氟去除效果.电荷分布多位络合模型(Charge-distribution multisite complexation model,CDMUSIC)能准确模拟砷、氟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902.
对A2N连续流工艺进行改进,在后曝气池中填加生物膜填料,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后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后曝气池内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以及对改进后的A2N工艺除磷脱氮性能的影响.后曝气池HRT为1.3h时,总磷(TP)平均去除率为90%,总氮(TN)平均去除率为75%,但平均出水氨氮浓度较高(为8.6 mg.L-1),后曝气池内基本未发现SND现象.后曝气池HRT为2.3h时,TN平均去除率达到80%,TP平均去除率高达95%,出水平均氨氮浓度较低(2.2 mg.L-1),后曝气池内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的TN量为2.42 mg.L-1.后曝气池HRT为4h、6h时,工艺TP平均去除率逐渐下降至60%,由于可利用的COD值较低,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的TN并未随HRT延长而有明显增长,TN去除率也逐渐降至接近60%.试验证明在后曝气池内填加生物膜并合理调控HRT,可强化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03.
2010年1月16日22时12分,天津石化公司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的核心工程、国内规模最大的单套乙烯装置一100万吨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打通全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历时27个月零19天的项目建设全面建成投产。至此,天津石化全面进入崭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04.
建立了共原点灰色聚类法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并应用于福州市2001~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相比,共原点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更为细腻,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共原点灰色聚类法用于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5.
在不同电解电压及阳极电解液浓度下,对土壤氟在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利用阳极强化电动力学技术修复氟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0 V/cm电解电压下,当阳极电解液为去离子水时,氟在阴、阳极电解液中的累积量分别为8.2 mg和47.7 mg,土壤氟的去除率仅为8.8%.而阳极强化电动力学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土壤中氟化物的迁移,1.0、 1.5、 2.0 V/cm电解电压下,阳极电解液为0.0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土壤氟的去除率分别为25.9%、 31.2%、 47.3%;当阳极电解液浓度升高为0.1 mol/L时,土壤氟的去除率分别为55.4%、 61.1%、 73.0%.电迁移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电渗析也对氟在土壤中的移动产生影响.电解电压及电解液浓度是影响氟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可以采用适当的阳极强化电动力学技术对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906.
A/A系统反硝化除磷的强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  袁林江  刘爽 《环境科学》2009,30(10):2975-2980
利用厌氧/缺氧(A/A)SBR,试验研究了选择和富集反硝化除磷菌(DPB)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充分分开的两段进水方式运行,当厌氧段进水COD与缺氧段投加硝酸盐质量浓度为300 mg.L-1、50 mg.L-1,pH值约为7.0时,DPB可快速成为系统中的优势菌群,系统可达到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将前述系统改变为一段进水方式运行后,系统仍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在进水磷浓度同为20 mg.L-1下,在缺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比在厌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更能提高系统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907.
AS/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除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硫酸铝(AS)制成的系列稳定AS/PDM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效果研究.通过混凝除藻实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加药量、AS与PDM复配质量比(20∶1~5∶1)、PDM特征黏度(0.55~3.99 dL/g)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使用复合混凝剂替代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原水使用AS、AS/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后的余浊达到2 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以Al23计)分别为4.24 mg/L、 3.96~1.87 mg/L,除藻率分别为83.00%、 87.52%~90.93%;加药量为4.24 mg/L时,其除藻率分别为83.00%、 88.29%~97.66%,余浊分别为2.00 NTU、 1.76~0.43 NTU.对加氯水的加药量为4.50 mg/L时,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AS/PDM(3.99/5∶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AS/PDM(0.55/20∶1)、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因此,AS/PDM复合混凝剂可明显提高AS对冬季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与单独使用AS相比,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处理效果.此外,使用复合混凝剂还可替代预氯氧化工艺中加氯对混凝除藻作用的部分功能,有利于提高水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08.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demands are foreseen to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to meet the fast growing need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industry is predicted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o meet future demands.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is expected both in production of potable water as well as in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In potable water production membranes are substituting conventional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due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potential for less chemical use and sludge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to fulfill hygienic barrier requirements.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technology is probably the membrane process which has had most success and has the best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dicate that this technology is becoming accepted and is rapidly becoming the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BAT) for many wastewater treatment applications. A major drawback of MBR systems is membrane foul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ouling mitigation in MBR systems can potentially be done by coupling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to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909.
反硝化聚磷菌可以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完成吸磷过程,确定反硝化聚磷菌比例对于强化反硝化除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中取污泥混合液,加入蔗糖合200mg/LCOD后进行厌氧搅拌,2h后将厌氧污泥分成三等份,其中两份分别加入10mg/LNO3--N、10mg/LNO2--N后缺氧搅拌2h,另一份用充氧仪曝气2h。根据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过程中不同电子受体下的除磷量,可以简便的确定反硝化聚磷菌在全部聚磷菌中的比例,结果表明该一体化工艺中反硝化聚磷菌在全部聚磷菌中的比例达到98.92%。  相似文献   
910.
精密度偏性试验是对一组样品的连续多日测试,将所得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查试验是否存在影响测试结果的偏性,其目的是确定实验室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是环境监测实验员培训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