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520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41.
APM对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异常有丝分裂的诱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不同浓度(c/μmol.L-1)和不同处理时间(t/h)下APM对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APM)=1~4μmol/L、处理t<5h可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对前期和中期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c(APM)的增加与有丝分裂指数的提高无明显线型关系;APM可促使间期细胞微核形成、中期细胞染色体聚合现象和扰乱纺锤丝的功能.纺锤丝功能上的扰乱可引起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和“多极化分裂”形成上述两种细胞异常有丝分裂的临界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c=5μmol/L和t>5h.  相似文献   
742.
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内源消化及SMP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MBR)中高污泥浓度和低F/M会导致部分微生物长期处于贫营养状态下,因此采用污泥内源消化试验模拟MBR中实际存在的贫营养现象。比较了好氧消化(AD)和好氧/缺氧消化(A/A/D)2种模式对于A2O+MBR工艺剩余污泥的内源消化效果及SMP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A/A/D 20 d MLVSS的去除率可达到50%,AD为42%,缺氧段的引入促进了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等的释放和去除,SMP浓度均呈现出显著降低而后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的趋势。EEM光谱分析表明,SMP中不同的荧光物质在内源消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GPC分析认为,内源消化过程中SMP的分子量范围逐渐扩大,小分子量有机物呈增长趋势,A/A/D对SMP的降解比AD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43.
本文就膜 -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特性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膜 -生物反应器中 ,膜的高效固液分离作用在提高系统容积负荷和出水水质的同时 ,也使生物反应器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以腐殖质、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生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TOC或COD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基质分解过程和内源呼吸过程 ,其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较多且可生物降解性较差 ,因此 ,在膜 -生物反应器中会出现积累。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过高积累不仅有可能降低膜过滤出水的水质稳定性 ,而且有可能影响污泥活性 ,并引起膜污染。进水浓度和污泥浓度是影响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膜 -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44.
以大功率非能动压水堆为研究对象,采用MAAP程序研究RCS热管段5 cm小破口始发严重事故下IVR-ERVC对裂变产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ERVC时安全壳内的Cs I质量份额约0. 29,释放到环境中的惰性气体和Cs I质量份额分别为0. 001 3,1. 95×10~(-5),不启动ERVC时安全壳内的Cs I质量份额约为0. 38,释放到环境中的惰性气体和Cs I质量份额分别为0. 94,2. 95×10~(-2)。大功率非能动压水堆严重事故后启动ERVC,能有效地将熔融物滞留在压力容器内,保持压力容器的完整,降低事故后惰性气体和Cs I向环境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745.
针对一次给料稳定运行污泥热解系统制取三相产物的工艺展开分析,并基于能流图、能源回收率、能耗比等方法和衡算指标讨论该工艺的能量平衡关系。研究发现:热解产物的产率和热值高低受热解终温影响最大,反应时间次之,升温速率最小。不同工况条件下热解过程热量损失具有明显差别,热解停留时间长、升温速率低都造成输入能量、热损失增大。热解过程能量平衡分析也验证了以制取气相产物为目标的污泥热解工艺条件的回收率和能耗比最高,分别为0.94和1.73;与高产出液相油的热解过程相比,产物总能量相差不多而系统消耗的能量能够减少35%。从能源回收、节约能源角度分析,污泥低温热解制取可燃性气相产物的工艺系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6.
UV-vis光照下唑类抗菌药氟康唑的光化学反应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唑类抗菌药氟康唑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其在纯水中的光降解动力学和光化学反应类型,发现模拟日光(λ>290nm)照射下氟康唑未发生光解,在UV-vis(λ>200 nm)光照下,氟康唑发生了光降解并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采用活性氧物种猝灭实验和竞争动力学方法,研究发现氟康唑发生了直接光解和·OH参与的自敏化光解,氟康唑与.OH的反应速率常数为(5.95±0.58)×109L·(mol·s)-1,表层水体中相应的半减期为(32.41±3.16)h·通过鉴定光解产物,得知氟康唑发生了脱氟、光致水解、光氧化等光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747.
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来广泛争议的PX项目,近日再次在彭州、昆明掀起舆论波澜。PX项目为何被妖魔化?究竟该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又该如何避免"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战再次上演?迈过PX这道坎,我们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48.
为了解决无机和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的水体对人体有害、且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本文采用富集培养、稀释平板分离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稳定、高絮凝活性的细菌XN-5作为生物絮凝剂菌株,并通过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初始pH值、装液量和絮凝剂投入量条件下的絮凝率以及絮凝活性分布。结果表明:通过生化显色反应初步确定该菌株产生的絮凝剂主要是多糖类胞外产物;在初始pH值为7、絮凝剂投入量为2mL/100mL高岭土悬浊液、培养时间为48h、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的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了93.1%。  相似文献   
749.
在以H2O2氧化Fe(Ⅱ)制得新生态铁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铝盐或聚合季铵盐进行复合改性,得到基于新生态铁的复合混凝剂。利用杯罐实验考察了不同复配比的新生态复配铁铝混凝剂和聚合季铵盐-新生态铁复合混凝剂对松花江水的浊度、色度以及TOC的去除效果,并在不同的混凝剂剂量下与单纯新生态铁或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混凝剂剂量下新生态复配铁铝均可提高新生态铁对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且在较低混凝剂剂量下,复配铝含量越高,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越好;在剂量小于0.20 mmol/L时,新生态铁及新生态复配铁铝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均低于聚合氯化铝,但当剂量达到0.20 mmol/L及以上时,各混凝剂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相当;新生态铁对TOC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新生态复配铁铝;在剂量低于0.10 mmol/L时,各新生态复配铁铝对TOC的去除效果次于聚合氯化铝,但当剂量在0.10 mmol/L以上时,随着剂量的增大,其去除效果逐渐赶超聚合氯化铝,且混凝沉后水残余铝含量低于聚合氯化铝。聚合季铵盐-复合新生态铁也可提高新生态铁对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还可使混凝后残余铁含量大幅降低。聚合季铵盐-新生态铁在剂量6 mg/L时,沉后水浊度即可达到5 NTU以下,而单纯新生态铁在12 mg/L时,沉后水浊度才达到5 NTU以下。基于新生态铁的复合混凝剂与单纯新生态铁或聚合氯化铝相比,可以提高对浊度、色度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降低沉后残余金属含量,因此是一种较有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混凝剂。  相似文献   
750.
引起膜污染的因素主要有污泥特性、运行参数、膜材料和进水特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膜污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影响因素仍然感到非常困惑,主要是因为膜污染物和活性污泥特性异常复杂。膜污染现象增加污水处理运行和维修费用,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MBR)在污水治理方面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其中微生物代谢产物(EPS、SMP)是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在论述了溶解性代谢产物(SMP)对膜污染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减少SMP的角度介绍了缓解膜污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