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51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426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81.
以粉煤灰和钢渣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玻璃和Na OH作为碱激发剂,制备出一种具有较高早期强度的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通过实验探讨了各因素对该地质聚合物强度发展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钢渣的加入量对地质聚合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渣的加入量(质量分数)为25%,碱加入量为16%,水灰比为0.16,水玻璃加入量为24%时,各组试样的7 d和28 d抗压强度均在20 MPa以上。由XRD、FT-IR进一步分析得出,粉煤灰和钢渣的协同作用制备地质聚合物复合胶凝材料具有较好的早期和后期强度。  相似文献   
682.
为解决微污染水体因低碳氮比而导致脱氮效率差的问题,本文选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ε-己内酯(PCL)和聚乳酸(PLA)3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对比其作为填充床反应器的膜载体与反硝化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TN质量浓度维持在1 4.31~1 9.21 mg/L,HRT为1.0 h时,PBS填充床的TN平均去除率为94.95%,优于PC L.的84.46%,PLA未能维持良好去除率;PBS与PCL.填充床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以NO_3-N计)分别为1 2.1 4、1 0.11 mg/(L·h),二者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先上升后降低至1.3 mg/L,表明二者可被微生物降解,是良好的反硝化固相碳源;PBS与PCL.填充床出水NO_2-N浓度0.1 0 mg/L,NH_3-N浓度0.45 mg/L,出水效果良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3种固体碳源反应前后质量下降不明显,表明其化学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电子扫描显微镜(SEM)扫描显示PBS和PCL反应表面空隙率较高,反应后被腐蚀痕迹明显,表明二者适合作为生物膜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PLA表面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83.
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SBR反应器,在常温条件下启动短程硝化工艺,并对反应器施加磁场,研究磁场作用下短程硝化工艺启动及亚硝酸盐积累过程,并分析磁场对污泥胞外聚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运行条件下施加磁场的反应器能够更快地实现短程硝化,磁场作用可显著缩短工艺启动周期,并稳定运行。磁场作用下反应器亚硝酸盐积累率可达90%,显著高于无磁场作用下的反应器。磁场作用下微生物氧利用率和氨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同时溶解氧浓度较低,有利于氨氧化菌的生存。而磁场刺激了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合成和分泌,有利于污泥絮体内部形成微氧区域,从而促进了氨氧化菌的活性,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和短程硝化工艺的实现。  相似文献   
684.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的组分及含量是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测定不同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EPS的基础上,分析水质情况与运行条件对EPS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为EPS的主要组分,约占25%~63%;腐殖酸次之,占21%~50%;DNA和多糖的含量较少.同是A~2O工艺的2个污水厂的污泥沉降性能和粒径分布差异较大.根据Pearson分析结果,在污泥微膨胀和正常状态下,EPS总量与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及粒径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腐殖酸和DNA均与SVI呈正相关.处理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与EPS总量负相关,但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对EPS的含量及组分没有影响.EPS中多糖含量与脱氮除磷过程显著相关,多糖可以作为脱氮除磷过程的有机碳源.污泥龄影响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因此,污水水质、工艺类型及运行条件不同程度的影响EPS的组分及含量,进而影响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85.
该研究从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胞外聚合物(EPS)形态及蛋白质、多糖分布入手,对废水处理中的污泥进行分层测定,并探讨柠檬酸废水污泥脱水的主要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污泥各层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分布模式不同,二沉池剩余污泥、浓缩池污泥、经CPAM调理后的浓缩池污泥的pellet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占污泥总蛋白质的78.76%和92.86%、89.26%和95.55%、91.68%和95.05%,表明污泥中蛋白质和多糖都主要分布在pellet层,而LB-EPS层和TB-EPS层中几乎没有。此外,污泥在脱水处理过程中slime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分别降低了9.28%和1.72%,pellet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增加了10.5%和2.69%,表明slime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均转移到了pellet层。而经CPAM调理后的污泥,蛋白质与多糖含量的比值也有所增加,有利于污泥脱水的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86.
反硝化悬浮填料适用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阳  李激  徐巧  付磊  尤世界  王硕 《环境科学》2017,38(6):2486-2495
为研究温度及处理负荷对缺氧挂膜悬浮填料的活性恢复效果的影响,将填料分别置于低负荷、冲击负荷和低温环境中进行活性恢复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填料活性恢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EPS中多糖的增加,冲击负荷和低温条件下多糖含量增加比蛋白质更为明显.而低负荷下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另外两者.缺氧挂膜悬浮填料的活性恢复对冲击负荷条件的适用性较好,低温条件次之,对低负荷环境适用性较差.另外,低负荷、冲击负荷和低温环境中Proteobacteria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由15 d时的72.23%、78.66%和76.35%上升至25d时的83.17%、84.30%和80.46%,15 d时低负荷下Proteobacteria菌相对丰度低于其他反应器,缺氧悬浮填料不能作为污水处理厂低负荷下总氮快速达标的备选方案.反硝化功能菌属Dechloromonas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引起填料生物膜反硝化脱氮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Flavobacterium菌属的存在可能促进了低温下填料生物膜反硝化脱氮能力的恢复.不同恢复环境对缺氧生物膜恢复完成时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87.
简要介绍了PMH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以材料为PTV8211—35的手机外壳PMH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田口实验设计方法安排相关数值模拟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信噪比和极差分析,研究了注塑成形工艺对PMH组件填充行为及体收缩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体收缩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金属温度、模具温度、保压压力、保压时间、熔体温度。最后基于最优工艺方案组合,达到了降低体收缩率,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88.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除磷特性对水温变化响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富集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的活性污泥为基础,研究了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系统的磷酸盐去除特性对温度升高和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水温从20℃分别上升到25、30和35℃3种状态持续运行8d后,EBPR系统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受到明显抑制,系统磷酸盐去除率显著下降.20℃对照处理系统的磷酸盐去除率约为80.3%,而35℃的升温处理其磷酸盐去除率为0,说明此系统处于崩溃状态.当所有处理系统水温恢复到20℃运行后,25℃处理系统经过1d的恢复,磷酸盐去除率可恢复至80%,30℃处理系统经过5d的恢复,磷酸盐去除率可达80%,而35℃处理系统则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外,水温上升到25、30和35℃分别运行8d后,系统内厌氧胞内聚合物(PHA)的合成量和好氧PHA的消耗量随着反应器内水温的升高而增加.20℃对照处理系统的厌氧PHA合成量约为0.03mg·mg-1(以污泥计,下同),好氧PHA消耗量约为0.06mg·mg-1;35℃升温处理系统的厌氧PHA合成量约为0.11mg·mg-1,好氧PHA消耗量约为0.12mg·mg-1.当所有处理水温恢复到20℃运行后,升温处理的反应器内厌氧PHA合成量和好氧PHA消耗量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89.
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及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进水基质、溶解氧(DO)、pH、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污泥负荷(Ns)对EPS组成的影响,分析了EPS对污泥的表面特性(污泥混合液疏水性、Zeta电位等)、生物絮凝沉降性、脱水性及吸附再生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控制适当的条件,改善EPS组成,形成良好的活性污泥,能使之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90.
以业(SO)4和PDMDAAC为原料进行了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的复合实验研制,确定其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油田现场采集的钻井废水作絮凝沉降实验,所研制的PAS—PDMDAAC复合絮凝剂对COD的去除效率可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