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51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426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郝晓地  赵梓丞  李季  时琛  吴远远 《环境科学》2021,42(6):2583-2594
高附加经济价值回收产物胞外聚合物(EPS)提取可以有效推动剩余污泥资源化目标.EPS除可替代传统藻酸盐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造纸和日化等行业外,它在阻燃方面独特的性能已展现出用作高端航空器防火涂层的诱人潜力.这得益于EPS本身复杂的化学结构与物质成分,其优异的相容性、黏附性和生物合成性等优势使它的阻燃与环保性能可能优于市场目前已应用上各种阻燃剂.因此,系统分析和总结EPS的阻燃特性机制对其广泛应用极具现实意义.首先,在总结市售现有各类阻燃剂之优缺点基础上,对比分析EPS阻燃特性以及应用潜力.其次,在阐述EPS中磷(P)元素与类藻酸盐(ALE)物质阻燃原理的情况下,厘清EPS胞外蛋白的协同阻燃过程,以揭示EPS阻燃性能的可能机制.以此为基础上,随之综合评价EPS阻燃特性,并与其他阻燃剂横向对比,总结EPS作为阻燃剂的优势所在.最后,为进一步提高EPS用作表面涂层阻燃材料性能,提出增加EPS磷元素含量、提高和纯化EPS中ALE以及优化EPS与基质的修饰策略.  相似文献   
712.
713.
714.
以异丙醇-乙醇的混合液为沉淀剂,将疏水缔合聚合物从异丙醇-乙醇-水溶液中沉淀,提取溶液中的丙烯酰胺及其他小分子,分析了聚合物中小分子的种类和分析条件。结果表明:在适合的分析条件下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对丙烯酰胺含量的分析没有影响;同时考察了样品前处理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为:聚合物用量为0.2g,混合溶剂为水-乙醇-异丙醇混合溶液,三者质量比为(43~47)∶1∶(52~56),沉淀剂为异丙醇-乙醇混合溶液,两者质量比约为99∶1。该方法对疏水缔合聚合物色谱前处理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易行,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15.
选用硅胶为基质材料、乙烯基膦酸为功能单体、Fe3+为模板离子、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膦酸功能化的Fe(Ⅲ)印迹硅胶聚合物。对印迹吸附材料的吸附条件、吸附选择性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通过FT-IR、SEM、EDX、TG和N2吸附/脱附分析对印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印迹吸附剂对Fe3+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印迹吸附剂在8 min可达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达16.12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印迹吸附剂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与Cr3+、Mn2+和Zn2+相比,对Fe3+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为8.9、10.75和12.37。经过6次吸附-解吸试验,印迹材料吸附Fe3+的能力仅下降了5.9%,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716.
717.
采用白腐菌和纳米零价铁(nZVI)联合体系强化去除水中Cd (II),并考察pH值、Cd (II)初始浓度、温度、nZVI投加量对Cd (II)去除的影响,分析nZVI对白腐菌胞内外富集镉的影响特性,同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联合体系对Cd (II)的强化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6,Cd (II)初始浓度为50mg/L,温度为30℃,nZVI投加量为0.1g/L的条件下反应180min后,Cd (II)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联合体系对Cd (II)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主要去除机制为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络合吸附,添加nZVI能促进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吸附,FTIR和XPS分析表明,羟基、羧基和氨基参与了Cd (II)的吸附,白腐菌胞外聚合物(EPS)能与铁发生内层配位形成P-O-Fe键,加速富含羟基官能团的纤铁矿、磁铁矿等铁矿物形成,从而促进对溶液中Cd (II)的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