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3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776篇
安全科学   852篇
废物处理   166篇
环保管理   462篇
综合类   2621篇
基础理论   510篇
污染及防治   355篇
评价与监测   228篇
社会与环境   175篇
灾害及防治   20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5 毫秒
201.
应急避难场所对于救灾及灾后恢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场地选址转移到了空间优化配置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避难者的需求出发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水平;对城市应急避难服务能力评价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归纳了相关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认为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为提高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2.
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分子指标及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姚鹏  尹红珍  姚庆祯  陈洪涛  刘月良 《环境科学》2012,33(10):3457-3465
对黄河口湿地表层土壤中的总有机碳、正构烷烃等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正构烷烃分子指标,探讨了其物源指示意义,并对不同采样区域和采样时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中正构烷烃以高碳奇数烷烃(C25~C33)为主,说明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地高等植物,而样品中未分离混合物的存在表明土壤可能受到了油类污染.土壤中总的正构烷烃含量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总的变化范围在0.57~3.90μg.g-1.在2009年4月(枯水期)总的正构烷烃含量相对6月(调水调沙期间)要高,以黄河口湿地核心恢复区最高,其次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浮桥下方的黄河北岸,最后是黄河故道区域,而6月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这一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是一致的,而与中值粒径的变化趋势相反,反映了两个不同的采样时间水环境条件的差异.基于正构烷烃的分子指标,如平均链长ACL、奇偶优势度OEP、烷烃指数AI、碳优势指数CPI和陆海比TAR等表明黄河口湿地土壤的有机质的成熟度较低,有较强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优势,且主要来自于草本植物.与其他指标相比,陆海比指标TAR更好地反映了水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3.
《环境科学》2013,(11):4375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度《环境科学》多项引证指标位居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前列.《环境科学》综合评价总分77.8,排名第一,总被引频次6 489,影响因子1.156.  相似文献   
204.
江梅  张国宁  任春  邹兰  魏玉霞 《环境科学》2013,34(12):4747-4750
研究分析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中4个关键技术问题:污染因子选择、控制指标确定、限值的确定以及技术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应根据毒性和光化学反应性选择污染因子;确定控制指标应既考虑有组织控制指标,又考虑无组织的控制指标;确定排放限值应明确是基于控制技术还是基于健康风险;同时制定技术管理措施以通过源头和过程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205.
《环境科学》2013,(3):932
2012年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度《环境科学》多项引证指标位居环境科学技术、安全  相似文献   
206.
失守的中国地下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镕 《环境》2013,(4):13-15
资料显示,我国90%的城市地上水已受到污染,部分城市的饮用水甚至出现了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指标。在国家环保部出台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数据——我国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我国居民来说,地下水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  相似文献   
207.
采用腐植酸、苯胺、海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4种有机物分别模拟天然有机物中的疏水酸性、疏水碱性、亲水带电性及亲水中性4种有机物,使用"聚硅酸+Fe3+"、"聚硅酸+聚硫酸铁(PFS)"、"聚硅酸+Fe2++H2O2"3种不同聚合方式的聚硅酸硫酸铁(PFSS)进行水处理,并将絮凝处理后的废水上清液通过微滤膜,考察不同聚合方式PFSS对有机物的去除及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种有机物最难去除的是苯胺和海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其次,腐殖酸最易去除;以"聚硅酸+PFS""、聚硅酸+Fe2++H2O2"方式聚合的絮凝剂与"聚硅酸+Fe3+"方式聚合的絮凝剂相比,去除产生可逆污染的腐植酸的比例相差不大,但去除产生不可逆污染加大的苯胺、海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种有机物的比例明显增大,膜污染率虽然相对稍大,但更加可逆。  相似文献   
208.
为了了解无锡市大气中类二噁英多氯联苯(Dioxin-like PCBs,DL-PCBs)水平,利用大流量空气采样器在无锡市分别采集了6个气相和6个颗粒相大气样品,气相色谱-质谱(GC-NCI-MS)测定样品中12种类二噁英多氯联苯。结果显示,大气样品中∑_(12)DL-PCBs的总浓度(气相+颗粒相)为1157~2 747 fg/m3,平均浓度为1759 fg/m3,平均浓度为1759 fg/m3。其中,气相的浓度为11 124~2 721 fg/m3。其中,气相的浓度为11 124~2 721 fg/m3,平均值为1 701fg/m3,平均值为1 701fg/m3;颗粒相的浓度为26~143 fg/m3;颗粒相的浓度为26~143 fg/m3,平均值为58fg/m3,平均值为58fg/m3。气相中∑_(12)DL-PCB含量占总量的97%,而颗粒相仅占3%。DL-PCBs的总毒性当量(气相+颗粒相)为2.16~4.47fg TEQ/m3。气相中∑_(12)DL-PCB含量占总量的97%,而颗粒相仅占3%。DL-PCBs的总毒性当量(气相+颗粒相)为2.16~4.47fg TEQ/m3,平均值为3.53fg TEQ/m3,平均值为3.53fg TEQ/m3。DL-PCBs单体中PCB-118的浓度最高,平均占总浓度的54%,其次是PCB-105和PCB-77,PCB+81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在所有DL-PCBs中,毒性当量浓度的主要贡献者为PCB-126,其平均贡献率为95%,其次为PCB-169,平均贡献率为3%。  相似文献   
209.
由于我国最初对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老企业占用了很多环境容量资源,导致排污权交易实施过程中出现指标来源困难的问题,致使很多建设项目无法获得排污权指标,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在分析排污权指标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污染物新增量作为排污权指标来源.把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作为排污权的指标来源这不仅有利于明确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的指标量,更能提高各地排污减排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还能缓解建设项目获取排污指标困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210.
该文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原理,研究了26种取代苯类化合物与斑马鱼的48 h急性毒性(-lgLC50)之间的内在定量关系。利用AM1量子化学计算方法,首先计算了8种典型量子化学参数与斑马鱼48 h-lgLC50的相关性;然后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了取代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48 h-lgLC50的QSAR模型,并对所建模型分别进行了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所得复相关系数R2=0.942;最后利用QSAR模型,分析了取代苯类化合物量子化学参数对斑马鱼48 h-lgLC50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与-lgLC50的相关性最大,负电性[-(L+H)/2]与-lgLC50负相关。所得QSAR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可以用来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