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672篇
安全科学   203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1128篇
基础理论   383篇
污染及防治   200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分析了外浮顶储罐火灾危险性及火灾类型,对目前泡沫灭火设施在外浮顶储罐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建议外浮顶储罐的泡沫灭火设施采用边缘泡沫消防系统.  相似文献   
212.
聚糖菌颗粒污泥基于胞内储存物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采用特殊运行方式的厌氧-好氧SBR系统(厌氧后排水),以乙酸钠为有机基质成功富集了聚糖菌颗粒污泥.聚糖菌颗粒污泥厌氧-好氧批式实验表明,聚糖菌颗粒污泥具有较强的SND能力,TOC/N分别为5.0,4.0,2.8时,SND效率分别96.4%、95.3%及96.2%,而周期总氮去除效率随着碳氮比降低而降低,分别为66.0%、61.2%及56.3%.通过对周期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TOC以及胞内糖原、PHB变化的测定分析,证明聚糖菌颗粒污泥SND过程中,污泥以厌氧阶段储存于胞内的多聚物PHB作为反硝化碳源,并且反硝化聚糖菌是系统中反硝化能力的来源.与溶解性基质相比,PHB的降解速率相对较低,因此在SND过程中,反硝化可以与硝化保持相近的速率,从而有助于获得良好的SND效果.  相似文献   
213.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酶活性季节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该地植被分布类型,为研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季节特征,分别选取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刺槐(Black Locust)和高粱(Sorghum)5种典...  相似文献   
214.
1问题的提出 胜利开发二号平台位于渤海湾极浅海地区,是一座集发电、采油、外输、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浅海移动式平台,离中心平台较远.平台主机提供了其主要的生产和生活的动力,因此主机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安全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215.
重组荧光假单胞菌BioP8在环境中消长动态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分离培养和PCR鉴定,对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荧光假单胞菌BioP8及其天然受体菌P303在温室自然土壤和田间大白菜根际、叶面的环境生存竞争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室自然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总量在108 CFU/g土(湿重)左右,40 d内P303和BioP8群落总量分别能维持在105 CFU/g土(湿重)和104 CFU/g土(湿重)左右,100 d后检测不到残留; 在大白菜根际,可培养细菌总量在1010 CFU/g根(湿重)左右,30 d内P303和BioP8可维持在106 CFU/g根(湿重)和105 CFU/g根(湿重),75 d后检测不到残留; 在大白菜叶面,可培养细菌总量在103~106 CFU/ cm2叶片之间波动,处理后3 d的供试菌菌量迅速由105 CFU/ cm2叶片降至最低(103 CFU/cm2叶片和102 CFU/cm2叶片左右),之后回升并以(104和103)CFU/ cm2叶片维持一段时间(第5-15 d),30 d检测不到残留.P303及其工程菌株在温室自然土壤、田间大白菜根际和叶面的定殖时间至少分别为60 d、50 d和15 d,它们的消长动态相似,在温室自然土壤、田间大白菜根际的定殖能力明显强于叶面,BioP8定殖能力弱于出发菌P303.  相似文献   
216.
我院曾收治1例急性重度氰化物中毒后继发垂体性尿崩症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现病史及临床表现患者男,27岁,某化工厂操作工。患者于2002年2月21日11时许与2名钳工在无任何防护情况下检修氢氰酸塔E35封头,现场闻到苦杏仁味,感恶心、憋气、头昏,坚持作业15分钟,后又独自检  相似文献   
217.
黄飞  周昉  姜舒扬  张建英 《环境化学》2019,38(5):1021-1027
绿藻对无机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受其自分泌胞外聚合物EPS影响.以EPS释放量高的蛋白核小球藻为绿藻代表,通过24 h短期As(Ⅲ)和As(V)的模拟水体暴露实验,研究绿藻对无机砷的生物累积特征及EPS影响.结果表明,在0—40 mg·L~(-1) As(Ⅲ)和As(V)暴露浓度范围,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内的砷累积速率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动力学拟合结果符合Michaelis-Menten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EPS与无机砷存在界面相互作用影响,无机砷暴露浓度升高可促进小球藻EPS分泌, EPS与砷累积速率之间呈现正相关线性关系(R~2 0.900),主要影响成分是溶解态EPS.完整藻细胞与脱除胞外聚合物的活体细胞相比, As(Ⅲ)、As(V)暴露的最大吸附累积量分别增加30.6%和14.2%,而最大胞内累积量降低49.0%和31.0%. EPS与无机砷的微界面交互作用影响绿藻对砷污染的净化修复.  相似文献   
218.
我国亚热带地区降雨丰富,树种众多.在亚热带森林中,大量叶片来源可溶性有机质(DOM)输入土壤中.此外,森林长期受到氮(N)沉降的影响.探究叶源DOM和N输入如何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循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不同性质的DOM在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中的驱动机制.选取地域代表性强且树种之间差异较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和楠木(Phoebezherman),提取其鲜叶DOM输入杉木亚热带森林土壤中.此外,依据研究地大气氮沉降背景值添加硝酸铵进行10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在培养第25和105天时进行破坏性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培养第25天时,与对照(N0)相比,杉木叶片DOM处理(CLN0)和楠木叶片DOM处理(PLN0)均显著提高了β-葡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4种与碳氮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DOM输入增加了底物有效性,刺激微生物产生更多的酶.与仅氮输入(N1)相比,杉木叶片DOM和氮共同添加(CLN1)降低了4种土壤酶活性,而楠木叶片DOM和氮共同添加(PLN1)对土壤酶...  相似文献   
219.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从土壤类型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大小以水稻土最大,潮土次之,红壤最小。3种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培养的45~60d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部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最大值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提前15d。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及单施有机肥处理,3种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及速效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单施无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部分速效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20.
发光酶标记是1种有效的跟踪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动态行为的技术手段。采用luxAB基因标记技术对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1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植株内的定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LL-1可以较长时间的在植株根际定殖,30d后仍可用X-感光片检测到菌体的存在,而根际外未检测到DLL-1。植株根剖开后在培养基上培养24h后进行X-光片曝光,发现DLL-1能够进入植株内并定殖。菌株回收后采用测定其农药降解活力和检查质粒图谱2种方法证实,所观测的回收菌株就是接种的DLL-1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