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21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好氧颗粒污泥降解氯苯胺类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氯苯胺类混合物为唯一碳源和氮源、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能高效降解氯苯胺类物质的好氧颗粒污泥。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321μm,SVI值为46mL/g,MLVSS为2700mg/L。当进水中氯苯胺总浓度为400mg/L,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对间氯苯胺、对氯苯胺和邻氯苯胺的去除率分别趋于100%、100%和85%,TOC去除率达80%以上,出水中Cl-浓度达126.9mg/L,Cl脱除率为89%,表明该体系对氯苯胺类混合物具有较高降解性能和矿化率。不同阶段序批实验结果表明,污泥颗粒化后氯苯胺的降解速率、降解效率及矿化率均明显提高。不同混合体系的降解模式表明,好氧颗粒污泥体系对氯苯胺类物质降解先后顺序为间氯苯胺、对氯苯胺、邻氯苯胺。PCR-DGGE指纹图表明,对氯苯胺类物质具有高降解性能的好氧颗粒污泥体系具有丰富、稳定的微生物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232.
Doping amine functional groups into SiO2/TiO2 films for enhanc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formaldehyde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odified sol-gel method to prepare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photocatalysts via the co-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methyltrimethoxysilane (MTMOS) and amine functional groups. n-(2-Aminoethyl)-3-aminopropyl-trimethoxysilane (AEAPTMS) and 3-aminopropyl-trimethoxysilane (APTM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e ect of amine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enhancement of formaldehyde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under a UV irradiation proces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epared photo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measurement, X-ray di raction (XRD)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TMS/SiO2/TiO2 film demonstrated a degradation e ciency of 79% superior to those of SiO2/TiO2 and AEAPTMS/SiO2/TiO2 films due to the synergetic e ect of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The APTMS/SiO2/TiO2 film can be recycled with about 7% decreasing of degradation e ciency after seven cycles.  相似文献   
233.
微生物杀灭效果试验中的游离氯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静  陈超  张晓健  张车琼 《环境科学》2008,29(11):3054-3058
在实验室研究游离氯灭活微生物的试验中发现,由于试验体系中有机氮的存在,投加游离氯消毒后,游离氯会迅速与之反应转化为无消毒作用的有机氯胺.在对大肠杆菌、铁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中均发现同样的问题,投加2 mg·L-1的游离氯消毒剂对初始菌浓度为108 CFU·mL-1的大肠杆菌进行灭活试验,反应5 min后游离氯就已经为0,而一氯胺和二氯胺的量分别为0.92 mg·L-1和0.4 mg·L-1.为了降低有机氮的干扰,采用多次离心纯化菌液、膜过滤纯化菌液和增加受试菌液的稀释倍数的方法进行测试,发现当菌液浓度降至105CFU·mL-1以下时,游离氯转氯胺的比例可以明显降低;而2种纯化过程并不能分离菌液中的有机氮,进而改善试验中出现的游离氯转氯胺的现象.该结论也说明参加反应的有机氮应来源于细菌自身的细胞物质,有机氮的干扰在消毒的相关研究中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34.
通过核能级海绵锆传统生产工艺与萃取法生产工艺分析,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萃取法生产工艺不但能提高核能级海绵锆的质量,而且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35.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在实际应用中稳定性较差,通过对显色反应条件的试验,以及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测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36.
在微波辅助下对四钛酸进行了有机胺插层,获得了正辛胺﹑正十二胺﹑正十六胺插层四钛酸材料,研究了3种层状物质作为吸附剂,pH﹑震荡时间﹑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直接湖蓝5B偶氮染料吸附的影响,确定了3种材料吸附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微波有机胺插层四钛酸材料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pH=1.0时,正辛胺插层四钛酸用量为0.8 g/L﹑振荡时间40 min,正十二胺插层材料和正十六插层材料用量为0.4 g/L﹑振荡时间分别30 min和50 min时,吸附脱色效果最好。随染料浓度增大,温度升高,插层四钛酸材料会发生板层分离,表现为常规的物理吸附过程。在50℃时,正辛胺﹑正十二胺﹑正十六插层四钛酸对直接湖蓝5B染料的吸附量分别达到636 mg/g﹑3 349 mg/g﹑2 856 mg/g。  相似文献   
237.
尚晓玲  李咏梅 《环境科学》2012,33(5):1604-1608
为了考察城市污水回用时氯消毒过程中NDMA的形成,以2套生物脱氮实验装置厌氧/缺氧/好氧(A/A/O)和缺氧/好氧(A/O)的二沉池出水为对象,研究了氯胺消毒过程中氯胺剂量、pH、NO2--N和NO3--N浓度对N-亚硝基二甲胺(NDMA)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沉池出水中仍然含有微量的NDMA前体物,导致了氯胺消毒过程中NDMA的形成,而且NDMA的浓度会随氯胺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在中性或稍偏碱性(pH 7~8)的条件下,NDMA生成量最大;二沉池出水中NO2--N和NO3--N的浓度对NDMA的含量皆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38.
水中典型含氮有机物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潜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选取了受污染原水中广泛存在的12种含氮有机物(除草剂、杀虫剂、氨基酸、工业品等),开展了氯化和氯胺化培养生成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水中脲类除草剂、嗪类除草剂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培养生成不同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讨论不同种类含氮化合物生成含碳和含氮消毒副产物规律以及考察不同消毒副产物的可能前体物.研究发现,脲类除草...  相似文献   
239.
在PH为5.5的HCl-(CH2)5N.介质中,铁氰化钾和过二硫酸铵存在下,用4-氨基安替吡啉(4-AAP)两波段光度法可同时测定污水中0.1—30mg/L的酚类和0.008—3.0mg/L的芳胺.水样不需要预镏和萃取操作,石油类及0.3mg/t以下的硫化物不于扰测定,Cu2+、Fe3十的干扰可用EDTA掩蔽消除.酚类和芳胺的水样加标回收率酚类为98%-105%,芳胺为95%-105研究了10种酚和13种芳胺的测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240.
62种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关系的神经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生成方法和神经网络数值模式,研究62种烹调食品过程中产生的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间的关系。该模式预报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符合良好;致变剂、非致变剂和勉强有致变活性剂三类间正确分类率超过90%。通过6次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选择迭代,得到5种特征分子描述符为:芳环碳原子取代甲基数、芳环氮原子取代甲基数、母体共轭环数、端环增活结构数和端环抑活结构数。其中,增活结构为具有共轭烯烃碎片结构;抑活结构具有短共轭烯烃结构或不具有共轭烯烃结构。最后,对该构效关系的起因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