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221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氟啶胺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25℃下,氟啶胺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常数分别为南京黄棕壤119.34,江西红壤202.23,东北黑土311.88,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3,0.9690,0.8586.土壤对氟啶胺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属于物理吸附.氟啶胺在3种土壤中均难淋溶.  相似文献   
322.
林琎  高云  慕卫  #  王开运  许辉  刘杰 《生态毒理学报》2016,11(6):296-305
为评价新型杀菌剂氟吡菌胺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风险,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我国特有的环境生物产生危害,测定了氟吡菌胺对意大利蜜蜂、日本鹌鹑、斑马鱼、家蚕、斜生栅藻、大型溞、玉米螟赤眼蜂、赤子爱胜蚓和黑斑蛙蝌蚪等9种代表性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以斑马鱼为试材,研究了氟吡菌胺的生物富集性,即根据鱼类急性毒性结果 LC50(96 h)=1.489 mg·L~(-1),设计生物富集试验水样浓度为LC50的1/2、1/10和1/100,即0.745 mg·L~(-1)、0.149 mg·L~(-1)和0.0149 mg·L~(-1),连续暴露8 d,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3个浓度下氟吡菌胺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斑马鱼、斜生栅藻和大型溞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为中毒级,对黑斑蛙蝌蚪急性毒性为高毒级,其对蜜蜂、鸟类、家蚕、蚯蚓和天敌赤眼蜂等环境生物均为低毒或低风险;斑马鱼在0.745、0.149和0.0149 mg·L~(-1)的氟吡菌胺水溶液中暴露192 h时,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3.65、26.39和193.25;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评价标准,10BCF≤1000,氟吡菌胺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  相似文献   
323.
超声波与氯胺联用工艺去除水中三氯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与氯胺联用工艺对水中三氯生(TCS)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超声功率、氯胺投加量、TCS初始浓度、pH值和自由基捕获剂等因素对TCS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了降解产物并探讨联用工艺降解TCS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和氯胺联用去除TCS具有协同效应,可以有效地去除TCS.超声波功率为600W,TCS浓度为200μg/L,氯胺浓度为5mg/L时,120min后TCS去除率可达90.8%.联用工艺中增加超声功率可以提高TCS的去除,TCS的去除率随氯胺浓度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碱性环境有利于TCS的去除,pH值为10.7时,TCS的去除可达100%,自由基捕获剂叔丁醇TBA对TCS的去除有抑制作用. GC/MS扫描分析表明2,4-二氯苯酚(2,4-DCP)为TCS的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324.
用二氯甲烷提取稻田水和水稻植株样品中的丙草胺,稻田土壤样品用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体积比为9∶1)提取,再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方法在0.02 mg/L~2.00 mg/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中丙草胺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 mg/L、0.005 mg/kg、0.01 mg/kg;对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分别做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重复5次,平均回收率在75.5%~84.7%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10.5%。  相似文献   
325.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测定饮用水中的氯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不同于传统涂层型纤维的体型活性碳纤维相微萃取测定饮用水中的氯仿,实验确定的萃取时间为600s,解吸时间为3min,将萃取器针头完全插入气化室时的热解吸效果最佳,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4.14%RSD),线性范围0-50ng/ml,最低检测限为5ng/ml,用该方法和国家标准方法(GB5750-85)对实际水样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相当,而灵敏度3.8倍于国标法,  相似文献   
326.
通过氯甲基化和胺化两步反应合成胺基棉纤维,并用于模拟烟气中SO2的吸附。比较并选定了乙二胺作为改性胺试剂,测定乙二胺基棉纤维的饱和硫容为4.29mg/g干纤维,平均含氮量为0.43%。实验中研究了胺试剂种类、氯甲基化试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胺基棉纤维制备和脱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7.
针对制革污泥淋滤液Cr3+与Fe3+的分离,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和十二胺(RNH2)2个不同萃取体系萃取分离Cr3+与Fe3+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pH=2左右,采用D2EHPA和RNH3Cl为萃取剂分离Cr3+与Fe3+时的分离系数β均在500以上,且水相中Fe3+的残留浓度可以控制在10mg/L左右,并且分别以5mol/L和1mol/LHCl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率均可以达到90%左右,为制革产生的多金属废弃物的溶剂萃取法提供了1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28.
一株苯噻草胺降解菌的系统发育分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Y1菌株,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酰胺类除草剂苯噻草胺的能力.基于部分16SrDNA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该菌为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multivolum).Y1菌株能有效地降解除草剂苯噻草胺,在1周内的降解率约为90%.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佳降解温度为32℃;在pH值为5~9范围内能保持对苯噻草胺的降解能力.Y1菌株经苯噻草胺诱导后具有一条相对分子量约为100k的特异性蛋白条带,而且在诱导1年的菌株中,该条带更明显.  相似文献   
329.
为建立一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molecular probe,ECL-MP),本课题组根据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检测微量物质的原理及相关文献,自行构建了一台ECL检测装置,并对其工作性能及最适工作条件进行反复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在电压1.0 V,电流1.0 mA,TPrA浓度1.5 mol.L-1及磷酸盐缓冲液pH 7.4的条件下对Ru(bpy)3Cl2.6H2O达到最优检测,检测限为10-11mol.L-1,线性分析范围10-9~10-5mol.L-1,可检测的物质的量范围0.4 pmol~4 nmol,跨越5个数量级.该装置灵敏度高,工作稳定,为建立赤潮藻ECL-MP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0.
城市土壤铜有效性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不同Cu污染程度的2种土壤A和B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量供试改良材料绿化植物废弃物和草炭模拟城市土壤改良,研究了Tessier连续提取法、碳酸氢铵-二乙三胺五乙酸(AB-DTPA)浸提法和氯化钙-三乙醇胺-二乙三胺五乙酸浸提法(DTPA)对不同处理有效Cu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良材料及改良材料添加量相同时,AB-DTPA和DTPA浸提法对污染程度低的土壤A中铜提取率高于铜污染程度高的土壤B;AB-DTPA和DTPA浸提法提取的Cu与Tessier法测得的土壤易被生物利用态Cu(交换态Cu+碳酸盐结合态Cu或交换态Cu+碳酸盐结合态Cu+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和可被生物利用态Cu(交换态Cu+碳酸盐结合态Cu+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有机结合态Cu)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AB-DTPA浸提法铜提取能力高于DTPA浸提法,AB-DTPA浸提法是一种更能评价城市土壤Cu潜在危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