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8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573篇
安全科学   285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1390篇
基础理论   243篇
污染及防治   405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汽油在西北黄土上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吸附实验,研究了汽油在西北地区黄土上的吸附行为,同时研究了提取的天然腐植酸对汽油在黄土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在黄土上的吸附在6h内达到平衡.无论是否加入腐植酸,汽油在黄土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方程,其热力学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腐植酸的存在使汽油在黄土上的吸附能力减小.反应温度从25℃升高到45 C,汽油在土壤上的饱和吸附量从6.300mg·g-1减小到1.365 mg·g-1,表明汽油在黄土上的吸附属于放热反应.溶液pH和土壤粒径的增大,均不利于汽油在黄土上的吸附,溶液pH和土壤粒径越大,其在黄土上的吸附量越小.另外,在室温下对吸附了汽油的土壤样品和纯汽油挥发行为的研究表明,吸附了汽油的土壤样品的汽油挥发比纯汽油慢,其挥发率与时间成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2.
从印染厂污泥中筛选到1株对偶氮染料红30(AR30)具有较强脱色降解作用的菌株Streptomyces sp.FX645.通过降解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LC-MS分析及各降解产物在发酵体系中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菌株FX645对AR30的可能降解途径,首先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AR30发生偶氮键的裂解,生成4-硝基-2,6-二氯苯胺与2-[(4-胺苯基)-(2-氰乙基)-氨基]乙酸乙酯,然后分别发生硝基还原、氨基酰化、氰基水解作用,生成一系列的苯胺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3.
周庆  陈杏娟  郭俊  孙国萍  许玫英 《环境科学》2013,34(7):2855-2861
以脱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S12为实验菌株,研究了零价铁(ZVI)存在条件下微生物的厌氧偶氮还原特性及其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ZVI可显著促进菌株S12的厌氧偶氮还原速率.培养30 h后含有20 mmol.L-1微米级ZVI和S12菌的培养体系中,菌株S12对1 mmol.L-1苋菜红的脱色率达100%,比不含ZVI的S12菌培养体系和只含ZVI的体系的偶氮还原率分别提高了23.16%和94.66%;在额外含20 mmol.L-1甲酸钠的培养体系中,ZVI的存在也使S12菌对苋菜红的脱色率提高了20.54%.此外,ZVI的存在可显著提高培养体系对偶氮染料的耐受能力.在投加ZVI和菌株S12培养体系中,连续批量投加浓度为1 mmol.L-1的苋菜红可在276 h内实现11次有效脱色,而不含ZVI的S12菌培养体系中只能实现3次有效脱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ZVI与菌株S12协同培养体系的最适反应pH为9.0,最适ZVI投加量为60 mmol.L-1.与毫米级和纳米级ZVI颗粒相比,微米级ZVI颗粒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利用ZVI协同促进偶氮染料的生物治理效果提供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4.
利用微乳化法对含油污泥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对现场采得的SLGD含油污泥样品处理,得到该油泥的最佳微乳液组成为:SDS 0.16 g/mL,OTAC 0.04 g/mL,正丁醇0.47 g/mL,NaCl 0.034 g/mL,脱油率最高可达42.53%。最佳单次处理量为12 g(以10 mL水为基准);处理温度为30℃,最佳处理时间为30 min;在保证脱油率的前提下,微乳液可重复使用3次。  相似文献   
125.
邢春霞  孔秀琴  赵凯  罗立  樊艳丽 《环境工程》2013,(Z1):97-99,104
明胶生产产业在废水处理工艺中产生大量剩余高钙污泥,采用该剩余污泥作为燃煤固硫剂,在高温管式电阻炉内进行燃烧实验,通过测定燃烧前和燃烧后样品中的硫含量确定该剩余污泥的固硫效果。通过单因素研究煤粉粒径、剩余污泥粒径和剩余污泥/煤样%等影响因素对固硫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达到较高固硫率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固硫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燃烧温度>剩余污泥/煤样%>煤粉粒径>剩余污泥粒径。以剩余污泥作为固硫剂,固硫率最高的实验条件为:燃烧温度800℃,剩余污泥/煤样为3%,煤粉粒径6090目,剩余污泥粒径9090目,剩余污泥粒径90120目。并且,当温度达到1150℃,煤粉粒径90120目。并且,当温度达到1150℃,煤粉粒径90120目,剩余污泥粒径为60120目,剩余污泥粒径为6090目,污泥/煤样(质量比)为3%时,固硫率可达62.78%,说明在高温下该剩余污泥保持较高的固硫率。将明胶厂剩余污泥作为固硫剂是较为合适的再利用方法,可有效缓解当前该污泥大量堆积污染环境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6.
文章首次尝试以新颖筛选方法对台湾及大陆两岸当地微生物自然生态中,以非偶氮染料脱色作为优势筛选条件,以筛选出可有效电子传递于非偶氮染料RB198脱色的混菌,再进行优势纯化分离,以得到可对非偶氮染料具有强电子传递脱色能力的菌株。再藉此特性来研究其对偶氮染料电子传递生物脱色的特性。结果表明,通过脱色测试及蛋白质电泳初步筛选出4种对非偶氮染料RB198具有较优异脱色能力的菌株,并进行16S rRNA分析,此4株纯菌分别为Microvirgula aerodenitrificans,Acinetobacter guillouiae,Pseudomonas sp.,Rahnella aquatilis。其中Rahnella aquatilis DX2b,Microvirgula aerodenitrificans SH7b为脱色新菌株,文章首度发表其具有脱色性能,对非偶氮染料RB198及偶氮染料RB160,OrangeⅠ有优异脱色能力。  相似文献   
127.
采用从某钢铁厂采集来的钢渣(水渣),经过粉碎、碱浸、酸溶、聚合(加入不同的量的Fe3+和Al3+)和过滤等步骤,制得了脱色混凝剂PSDC-V系列3种;试验了活性红、阳离子蓝的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考察了影响PSDC-V混凝及脱色效果的因素,并与PA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活性红和阳离子蓝废水的最佳吸收波长分别为536 nm和440 nm,吸光度A分别为1.344和0.816;pH≥6时,PSDC-V系列混凝剂对该2种模拟染料废水均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在pH=8时,达到最佳脱色效果点;脱色效果先随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后又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少,最佳投加量在4 mL左右。与PAC相比,PSDC-V不仅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制造成本低。  相似文献   
128.
采用UV-Fenton体系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研究了pH值、H2O2和FeSO4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染料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KNB的初始浓度为50mg/L时,在t=25℃、pH =5.4、[H2O2]=0.2ml/L,[FeSO4]=0.7mmol/L,使用30W的紫外灯光照射条件,反应1小时后,KNB染料废水脱色率几乎可达100%.通过比较反应前后染料废水的UV-Vis吸收光谱,初步探讨了KNB的降解机理.研究表明,UV-Fenton体系可以有效地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为该工艺处理实际染料废水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9.
防灾公园是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防灾公园的防火功能,有效阻隔火灾蔓延、抵御外火入侵,宜在其周边栽植防火树林带。本文通过对防灾公园中防火树林带的规划设计与防火功能分析,提出了提高其防火功能的主要措施,即形成防火规模、选择防火性能好及辐射热遮蔽率高的树种和适宜的栽植模式并设置水雾喷洒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防火树林带的防火功能。  相似文献   
130.
文章对絮凝剂FM-1的储存稳定性以及絮凝活性分布进行了考察,发现其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之中,加之储存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为絮凝剂FM-2的制备提供了前提。絮凝剂FM-2的最佳絮凝率高达99.21%,其储存时间较长,30 d内其絮凝率可保持在90%以上;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当加热温度从70℃升高到100℃,其絮凝率均保持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