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0篇 |
免费 | 712篇 |
国内免费 | 285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56篇 |
废物处理 | 173篇 |
环保管理 | 452篇 |
综合类 | 5752篇 |
基础理论 | 1210篇 |
污染及防治 | 1083篇 |
评价与监测 | 180篇 |
社会与环境 | 229篇 |
灾害及防治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7篇 |
2023年 | 625篇 |
2022年 | 692篇 |
2021年 | 648篇 |
2020年 | 380篇 |
2019年 | 392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345篇 |
2016年 | 324篇 |
2015年 | 375篇 |
2014年 | 555篇 |
2013年 | 416篇 |
2012年 | 399篇 |
2011年 | 400篇 |
2010年 | 345篇 |
2009年 | 352篇 |
2008年 | 369篇 |
2007年 | 303篇 |
2006年 | 292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41.
氯代有机溶剂共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有机氯溶剂的微生物共降解过程。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共代谢途径降解有机氯溶剂。共降解是由微生物细胞内的关键酶进行的。影响共降解的主要因素包括关键酶的诱导,毒性抑制和自我恢复以及能量供应等。本文对共降解过程的机理和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够揭示共降解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结构模型,对于从细胞和酶两个层次上认识共降解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2.
生物降解常见染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染料广泛用于纺织厂、染化厂和造纸厂等,由于染料的生态毒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这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的染料降解微生物及其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243.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固体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核心问题则是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随着园林废物等高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 ,以及对农业固体废物和食品工业废物再利用的需要 ,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研究中 ,针对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 2项主要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对其优势微生物菌群、不同降解底物和微生物降解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并对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以及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做了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244.
煤气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煤气化炉渣,亟需研究可批量消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炭灰分中各种矿物相在气化炉内会随温度发生变化,通过对该变化的研究和总结,描述了煤炭灰分中各种矿物相在气化炉内的物化反应过程,并指出煤炭灰分对煤气化炉渣的最终形态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煤气化炉渣中残碳的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的研究表明,残碳对煤气化炉渣的最终利用途径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通过分析煤气化炉渣利用技术研究现状,指出建材化利用技术和掺烧循环流化床原料技术是目前的主流途径;最后,展望了煤气化炉渣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煤气化炉渣用于混凝土和水泥原料以及井下回填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45.
程茹青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4):34-36
图书馆对人类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但图书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也存在着很多的微生物和昆虫类,在借、阅、还的循环中造成交叉感染。本根据微生物及昆虫类生长繁殖特点,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既不损伤图书献纸质,又能保护读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46.
以农业废弃物核桃青果皮为原料、F127为微结构调控剂、硝酸铝为中心配位离子,通过中心组合设计,螯合辅助共组装策略制备了系列铝基多孔碳材料并对制备参数进行优化分析。选择硝酸铝浓度、铝基复合材料与F127的质量比和碳化温度作为优化因素,研究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系列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得到制备的最优条件为硝酸铝浓度1 mol·L-1,铝基复合材料与F127质量比为2.5及碳化温度850 °C。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碳样品的比表面积为1 505.86 m2·g-1,与预测值1 503.77 m2·g-1接近,说明与响应方程模型高度拟合。 相似文献
247.
以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为原料,通过添加尿素等辅助材料碳化制备污泥基吸附剂。采用比表面积孔隙分布测定仪、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吸附剂表面组成及其结构进行表征,对比研究了掺入添加剂前后碳化污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N共掺杂碳化污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较直接碳化污泥吸附剂明显提高,2种吸附剂的最佳吸附时间分别为2 h和4 h,pH是影响污泥基吸附剂吸附去除Cr(Ⅵ)的关键因素,其最适pH值均在1.0~2.5范围内。室温下C/N共掺杂污泥吸附剂吸附Cr(Ⅵ)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2种碳化污泥基吸附剂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C/N共掺杂污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248.
为了保障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再生水在储存、输配和利用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对再生水臭氧氧化处理工艺水质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臭氧氧化对再生水厂二级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效果有限,对UV254和荧光强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可导致水样AOC水平升高,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分析臭氧氧化后不同有机物组分的变化情况,发现臭氧氧化对分子量为0.5~20 kDa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分子量小于0.5 kDa有机物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49.
采用辊压成型法制备了活性炭(AC)/聚四氟乙烯(PTFE)质量比分别为6、5和3的AC/PTFE 电极,并利用SEM对电极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比的降低电极表面活性炭颗粒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以制得的AC/PTFE电极,碳毡分别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阴极、阳极,利用AC/PTFE阴极在曝气条件下产生的过氧化氢在阴极处理模拟的罗丹明B废水。研究了不同质量比AC/PTFE阴极对罗丹明B的去除效果及同步产电情况,结果表明以AC/PTFE质量比为6的AC/PTFE阴极在96 h内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达到96%,MFC获得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05 mW·m-2;同时研究了在阴极液加入0.2 g·L-1 Fe2+的条件下,阴极液为不同pH值时,阴极对罗丹明B的去除效果及MFC产电情况。结果表明在阴极液pH= 3的情况下,罗丹明B的去除率在36 h内达到了98.9%,MFC的最大功率密度达到210 mW·m-2,罗丹明B的去除速率及MFC能量的输出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50.
污水处理厂碳中和运行目标使得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CH4途径重获新生。然而,剩余污泥量取决于进水中有机物(COD)浓度,而我国污水碳源低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仅靠剩余污泥转化能源便完全满足碳中和运行目标。研究显示,多种外源有机废弃物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可以取得“1+1>2”的能量转化效果,这就为我国污水处理厂碳中和运行提供了一种潜在能量来源。在简述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技术特性的基础上,对7种典型外源有机废弃物与剩余污泥共消化试验研究进行了归纳,同时列举国外6个业已实现碳中和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消化应用实例,充分说明外源有机废弃物与剩余污泥共消化的工程应用前景。虽然我国目前环境政策限制了污泥厌氧共消化的工程化进程,但污泥与餐厨垃圾、市政修剪花草/树木、旱厕粪便等几种基质共消化将会是共消化的未来研究方向,更是综合解决市政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