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4篇 |
免费 | 263篇 |
国内免费 | 44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54篇 |
废物处理 | 101篇 |
环保管理 | 329篇 |
综合类 | 1618篇 |
基础理论 | 117篇 |
污染及防治 | 335篇 |
评价与监测 | 76篇 |
社会与环境 | 100篇 |
灾害及防治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72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509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269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96篇 |
2008年 | 153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中介绍了QFTC型全沸腾式脱硫除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装置结构形式及主要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未加脱硫剂情况下,脱硫效率达到63.9%,除尘效率达96.3%。它具有运行可靠、高效、简单和投资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可行性,以活性污泥和模拟含铜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静态吸附和SBR系统动态去除试验,分别研究了Cu2+静态吸附效果、影响因素、吸附模型和吸附机理,以及Cu2+动态处理效果和系统变化。结果显示,活性污泥静态吸附Cu2+的适宜pH值为4~7,25℃下最大吸附量为41.13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较好,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有机络合、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SBR活性污泥系统对不同质量浓度(3 mg/L、5 mg/L、10 mg/L)Cu2+的去除率分别为95%~98.7%、67.8%~76.2%、72.9%~82.4%,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系统中污泥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 MLSS)和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 SVI)明显下降;在Cu2+长期作用下,活性污泥系统性能呈现先波动... 相似文献
73.
景海波 《消防界(电子版)》2022,(22):25-27
为探究各种消防出警事件发生的规律,文章基于2016到2020年国内某地消防救援出警次数及事件类型数据,首先将7类事件按是否存在周期性分布分为两类,对周期性事件建立随时间变化的潮汐模型,用于对其发生的次数进行预测,考虑特殊年份厄尔尼诺现象对数据特征的干扰,对作出的模型进行优化;对非周期性事件建立随机分布模型,通过大量重复计算与多项式拟合结果作对比,判断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潮汐模型应用于消防救援出警次数统计分析是可行的。以上研究能够帮助消防队对其救援的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前做好培训工作并制定更加有效的应对方案,还能够帮助政府了解到火警救援事件的发生状况、实施社区宣传预防措施以及对消防部门的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2012年3月27日凌晨6点20分,某公司光球车间磨床工张某帮该公司冷墩车间工人周某驾驶"东方红"牌CPC30型内燃平衡重式叉车,装载11个空铁箱到冷墩车间过程中,途经一段下坡,车辆在坡底发生侧翻导致张某当场死亡。1事故现场勘察 相似文献
75.
考察一次性降温和阶梯式降温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脱氮性能的影响。一次性降温方式(30 ℃降至15 ℃),阶梯式降温方式(30 ℃降至25 ℃,再降至20 ℃,最后降至15 ℃)。温度30 ℃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97.3%和98.5%,总氮去除速率为5.12 mg·(g·h)-1,ΔNO2--N/ΔNH4+-N为1.33,厌氧氨氧化活性(SAA)为0.139 g·(g·d)-1。一次性降温至15 ℃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降至47.9%和55.1%,总氮去除速率降至2.74 mg·(g·h)-1,ΔNO2--N/ΔNH4+-N升至1.51,SAA降至0.071 g·(g·d)-1。阶梯式降温至15 ℃时,NH4+-N和NO2--N的去除率降至51.6%和61.2%,总氮去除速率降至3.22 mg·(g·h)-1,ΔNO2--N/ΔNH4+-N升至1.48,SAA降为0.083 g·(g·d)-1。阶梯式降温方式脱氮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76.
以改性后的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基膜,依次采用层层自组装(LBL)和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双层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以间苯二胺(MPD)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聚乙烯亚胺(PEI)为阳离子聚电解质,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为阴离子聚电解质,探索了LBL条件对双分离层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通过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纳滤膜对硫酸镁(MgSO4)的分离性能,得到了最佳的LBL制备条件:PEI溶液的浓度为1.00 g·L-1,pH为7;PSS溶液的浓度为1.00 g·L-1,pH为10,支撑电解质氯化钠(NaCl)浓度为1.00 mol·L-1,单一聚电解质(PEI或PSS)的沉积时间为20 min。与仅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得的聚酰胺纳滤膜相比,在界面聚合反应之前,先通过LBL沉积1.5层的聚电解质层时得到的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优异稳定,在0.80 MPa的压力下,过滤2.00 g·L-1 MgSO4溶液时的通量为18.6 L·(m2·h)-1,截留率达到99.07%。 相似文献
77.
为了进行一次科学研究,更为了探索如何在火灾中更有效地抢救生命、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2012年7月,纽约市消防署(FDNY)的行动小组来到曼哈顿以南的总督岛,用了半个月时间在20处废弃的联排房屋中"纵火"。在一系列"模拟真实火灾"的实验中,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保险商实验室(UL)的合作下,纽约消防队员们向传统消防技战术挑战,试验了各种控制火势和救 相似文献
78.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构建了一种安装方便、工艺简单的回流立式组合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研究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和过程,及不同基质(砾石、陶粒、火山石)间污染物质去除的差异。结果显示,回流立式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5%、99%、53%、57%,其中COD、NH4+-N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不同基质组湿地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4+-N、TN的去除效果较好,火山石组对COD、TP去除效果较好,可分别作为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优先选择。结果表明,回流立式组合人工湿地去除能力好、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9.
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随着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纳米材料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探讨了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manganese oxide octahedral molecular sieve, OMS-2)纳米颗粒对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中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活性艳红X-3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将不同浓度的OMS-2混入稳定运行的SBR中,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不同SBR中微生物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R添加0.25 g·L−1的OMS-2后,其COD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提升了6%和13.6%;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显示,在混入0.25 g·L−1的OMS-2后,SBR内污泥菌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微生物DNA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分别增加了16.8%和96.4%,这2类菌种可能提升了SBR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不同浓度的OMS-2改变了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低浓度的OMS-2可以提升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改变菌群的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OMS-2在SBR中存在锰(Ⅳ)/锰(Ⅲ)转变为锰(Ⅱ)的氧化还原反应,该过程可能影响了菌群的组成。研究为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和环境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0.
改良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modified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mABR)的处理效率受水力特性的影响很大,而反应器升流室的升流速度又是影响反应器内水力特性的重要参数。使用CFD-fluent软件平台进行二维多相流数值模拟,在难降解废水水解酸化(固-液两相流)与高浓度有机废水发酵产气(气-液-固三相流)条件下,针对水流速度与固含率的变化,探究不同升流速度对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流速度的增加及反应器厌氧产气有利于抬升泥水界面,促进泥水混合,提高传质效率;但过高的升流速度将导致污泥流失,使生物量的保持能力下降。通过分析可知,当两相流和三相流升流速度分别为2.0~2.5 m·h~(-1)和1.5~2.0 m·h~(-1)时,水力搅动及固含率分布较为显著,有利于泥水混合,使得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