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5篇 |
免费 | 160篇 |
国内免费 | 2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9篇 |
废物处理 | 16篇 |
环保管理 | 145篇 |
综合类 | 1017篇 |
基础理论 | 161篇 |
污染及防治 | 97篇 |
评价与监测 | 154篇 |
社会与环境 | 109篇 |
灾害及防治 | 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120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昆明市污水排水系统产甲烷规律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昆明市餐饮和居民生活污水厌氧模拟实验研究,初步探讨生活污水中CH4的产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餐饮和居民生活污水中产生的甲烷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63 mg/L和3.82 mg/L。并且将COD、硫酸盐、硫化物、TN的浓度变化与甲烷浓度变化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COD、COD/硫酸盐和1/TN与甲烷在置信度为0.01时极显著相关,硫化物与甲烷在置信度为0.05时不相关;COD、硫酸盐和TN浓度的变化对生活污水中甲烷的产生起关键性作用。对居民生活污水中甲烷产生规律进行温度和pH控制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在25~30℃时,24 h内甲烷产生量最大值为8.6494 mg/L,明显大于其他温度段的甲烷产生量;在pH为7~8之间时,甲烷的产生量在24 h内达到的最大值为3.0477 mg/L,明显高于其他pH控制段的甲烷产生量。 相似文献
92.
上海高密度居民区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水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上海城区河道的主要污染源.为此,研究了上海市合流制排水区域SA雨天溢流的水质特性,并探讨了溢流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域雨天溢流COD、BOD、SS、NH3-N、TN、TP事件平均浓度的均值分别为614mg/L、208.5 mg/L、684 mg/L、17.6 mg/L、29.8 mg/L、3.0 mg/L,远高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分析事件平均浓度的对数正态概率分布表明,BOD的对数正态分布性最好;此外,研究还发现COD和SS溢流浓度和前期晴天数与降雨历时的比值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
用固体力学化学理论研究岩土的力学化学行为——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固体力学化学理论 ,提出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岩土破坏及滑坡形成的机理 ,并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研究了在力与水协同作用下易滑土层的力学化学行为。实验表明 ,土长期抗剪强度降低的幅度与溶液的pH值有关 ,土的溶解速度与易溶盐含量有关 ,且溶解曲线略呈“S”型。这初步证明了龙泉紫色土破坏的力学 化学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自催化趋势。通过实验了解了力与水协同作用导致土破坏的力学化学规律 ,并将定量求解滑面长期抗剪强度与反应机理研究结合起来 ,为定量评价地下水和应力对岩土破坏机理这一滑坡学关键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4.
95.
卤代芳烃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正龙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1):50-53
提出表征成键原子生物活性的点价βi,由βi建构新的价连接性指数^nH,并用0阶指数^0H,1价指数^1H研究了卤代芳烃(含F、Cl、Br、OH、NH2、NO2和烷基等)对发光菌、呆鲦鱼、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给出了相关方程。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简单,应用方便,估算结果均优于相应的文献方法。 相似文献
96.
97.
98.
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自组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从组织序变、耗散结构、协同互补、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优化、平衡及有效调控机理 ,为实现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并提出了提高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激活系统的动力机制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9.
苏通大桥结构健康状态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2):主梁损伤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环境因素归一化"的苏通大桥主梁损伤预警方法,本文对苏通大桥主梁240天的小波包能量谱与温度实测数据进行了季节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苏通大桥主梁的小波包能量谱与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其特征频带能量比的日平均值,随着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可以发生平均约200%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6次多项式模型对小波包能量谱—温度进行了统计建模,并采用均值控制图法对特征频带能量比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温度的季节变化对斜拉桥实测小波包能量谱的影响,较好地识别出结构损伤引起的特征频带能量比10%的异常变化,适合于苏通大桥主梁的实时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00.
全球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简称EM-DAT)中1900~ 2018年的自然灾害数据,综合趋势检验及突变点检测方法、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灾害的时空分布、演变趋势及不同灾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1)洪水、干旱和风暴的危害性较大.其中,洪水发生次数最多,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惨重;(2)从时间上来看,灾害发生次数先增加后稍有减少,总体呈上升趋势;因灾死亡人数则自1932年后大幅度减少,呈下降趋势;灾害经济损失持续增加,呈上升趋势;(3)从空间上来看,灾害发生次数分布格局呈南北方向扩张、东西方向收缩趋势,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灾害死亡人数空间分布先呈现西北-东南分布格局,后转变成西南-东北格局,且这种格局不断弱化,直到最后重新呈现西北-东南分布格局;灾害经济损失重心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经济损失主方向总体向西北方向转移;(4)洪水、风暴、地震、流行病、滑坡5种灾害与所有灾害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都达到0.57以上,相互作用较强,其中,地震与风暴两种灾害间的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90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