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0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337篇
安全科学   675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69篇
综合类   1173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170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84篇
灾害及防治   36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雪崩是极具灾难性的山地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然而,当前的雪崩防治能力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格局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提高防灾减灾基础需弄清区域孕灾环境和本底数据。因此,利用现场踏勘和访问方法在中国天山开展了雪崩灾害调查工作。结果证实天山山区的雪崩类型多为沟槽型、坡面型和湿雪崩,大小以小型、中型和大型雪崩为主,形态呈舌形且表面粗糙。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那拉提镇、巩乃斯镇、尼勒克县、果子沟和独库公路沿线。时间上,在1-2月频发,3-4月有所减少,5-9月极少发生,10-12月偶发小型雪崩。地形地貌、雪情和气象条件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其中,地形和风力作用是引发沟槽型雪崩的关键。地形和积雪量是坡面型雪崩的主导诱因。气温变化导致雪层中变质作用猛烈是诱发湿雪崩的主要因素。其次,调查发现天山雪崩灾害现状较为严峻。G218沿线仅16 km内发生雪崩124处,最大抛程234.00 m。G217阿库线50 km内雪崩多达2 102处,最大抛程692.42 m。同时,对多年降水和最大积雪深度数据的分析表明雪崩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另外,现有的雪崩灾害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灾...  相似文献   
132.
泥石流堆积区是土地资源稀缺山地环境的人类聚居区,这类区域的防灾减灾是过去土地利用规划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也是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泥石流运动规律和成灾规律为基础,提出了泥石流适灾概念模型,并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形成单体建筑和聚落建筑布局方案,通过风险评价建立单体建筑和建筑布局方案的适灾能力评价方法,对不同概率泥石流单体建筑和建筑布局方案的适灾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从空间、选址和强度适灾三个层次提出了聚落适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距主沟线距离是影响建筑适灾能力的主控因素,当距离主沟线大于200 m时,其受泥石流影响程度可忽略不计;(2)防灾减灾建筑布局方案能较好的适应灾害,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泥石流的影响。(3)禁建区不宜规划为建设用地,慎建区尽量少建建筑,宜在沟道海拔相对高的区域布置主要的商业中心,可建区先考虑居住建筑和公共服务建筑,慎建区内的建筑结构应以框架结构为主,最低不能低于砖混结构,除宜建区外,位于沟道两侧的建筑应尽量采取建筑长轴方向与沟道平行布设。  相似文献   
133.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近30 a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辽宁省的年降水量具有雨热同期、分布不均的特点。1992—2021年1月平均年降水量最少,7月最多,7月年降水量可达164.1 mm。分季节来看,辽宁省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远高于其他季节。辽宁省夏季降水表现出显著的东多西少的特征,大值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区,年降水量可达600 mm以上,小值区位于西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的山地丘陵区,部分区域年降水量不足300 mm。辽宁省近30 a区域平均夏季降水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变化率为-31 mm/10 a。分区域来看,辽宁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次之。中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EOF分解表明,辽宁省夏季降水距平场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全域的一致性特征,其对应的时间系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第二模态表现为东西向的经向变化差异,表明降水在经向的对比加大,表现出辽宁省东西部地区对气候变化相反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134.
本文利用2016—2022年郴州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资料、郴州市408个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对地质灾害特征和降雨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郴州地质灾害3—6月份是集中时段,其中6月最多;1—5月以及4—5月的降雨距平都对6月地质灾害有很大影响;小型地质灾害在强降雨发生6h内快速响应,2d累计100mm以上的降雨是中型地质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致灾降雨强度与灾害发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5.
为有效去除水中结晶紫,利用臭氧/过硫酸盐/四氧化三铁工艺对结晶紫的氧化效果进行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探索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四氧化三铁浓度和pH对结晶紫降解的影响,依据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原理,探究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四氧化三铁浓度和反应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使用SEM-EDS、FT-IR和Raman表征了反应前后的四氧化三铁,并用EPR技术直接鉴定出工艺过程中的活性氧。结果表明:此工艺在较宽的pH区间(3~11)都具有较高的结晶紫降解能力,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和四氧化三铁浓度与结晶紫的降解率成正比;臭氧流量1.000 L·min-1,过硫酸盐浓度0.968mmol·L-1,四氧化三铁浓度2.158 mmol·L-1,反应时间41.702 min为预测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实际降解率与预测降解率相对偏差仅为-1.12%;催化反应后Fe3O4粒径减小,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反应后的Fe3  相似文献   
136.
1931年国内大水灾波及16个省份,造成极大伤亡及损失。此次水灾在新马华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新马华侨建立起各救济祖国筹赈会,通过开展游艺筹赈、直接捐款捐物、劝捐劝卖等活动以赈济祖国水灾。新马华侨捐赠大量钱财与救援物资,此举不仅给祖国水灾救济注入一剂强心剂,展现新马华侨强烈的爱国热情,而且改善了外国人对新马华侨不团结的轻视态度,对华侨内部社会团结起到重要作用,并为后续九一八事变反日救国运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7.
用于控制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透水坝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猛  张永春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665-1670
为了控制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结合人工湿地原理和快速渗滤机理,开发了透水坝技术并进行了运行试验.该技术利用平原河网地区现有河道的容积来承受农村面源污染水量、水质的冲击负荷,通过控制透水坝的渗流量,拦蓄径流为后续的处理单元提供自流动力.4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使用梯形渗流模型进行透水坝的渗流量计算比较准确,透水坝达到了拦蓄5天处理雨量为1400Om3的降雨径流的设计要求,同时透水坝的TN、TP去除率分别为15.59%和23.44%.  相似文献   
138.
为探究隧道横通道通风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规律,使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不同火源位置的横通道临界风速、主隧道温度分布以及烟气层高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火源功率范围内,隧道横通道临界风速与火源功率的1/3次方成正比且火源距横通道越远,临界风速越小;当火源位于交叉口,横通道使用临界风速通风时,隧道内烟气温度明显降低,烟气迅速沉降到2 m以下;当火源距离交叉口10,20 m,横通道通风会加快火源下游烟气沉降,烟气沉降速度随横通道通风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火源位于交叉口时,烟气沉降由横通道通风对烟气的降温作用和涡旋作用共同主导,当火源位于距离交叉口10,20 m时,烟气沉降主要由涡旋作用主导。  相似文献   
139.
基于文献[1]提出的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的液化应力条件和粉煤灰的动三轴试验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曲线及相关参数建立了粉煤灰的破坏应力条件,并应用F检验法对参数的回归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参数的回归效果高度显著。得出的破坏应力条件表明初始剪应力与动剪应力的倒数间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二次多项式关系,这与张克绪所提出的应力条件存在着差异。因此,可初步认为张克绪的液化应力条件不能直接运用于粉煤灰。  相似文献   
140.
大气颗粒物致机体损伤的OH自由基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怡  朱彤 《生态毒理学报》2007,2(2):142-149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与人群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毒理学实验和人体暴露研究显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可导致机体广泛的损伤,但其致毒机制尚未明确.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了活性氧在颗粒物致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OH自由基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是可吸入颗粒物致毒的重要机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综述了OH自由基可能造成的大分子损伤、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引发机体产生OH自由基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物体系中OH自由基的检测手段,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